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三农 新农村

喜看平舆农民的幸福生活

2014-05-08 12:18 来源:驻马店日报 责任编辑:lidong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记者 岳长新 万青峰 通讯员 赵 哲 近日,笔者在平舆县广大农村走访时了解到,无论是村民的经济收入、支出和思想转变,还是乡村设施建设、文化知识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政策带来新变化

记者  岳长新  万青峰  通讯员  赵  哲

    近日,笔者在平舆县广大农村走访时了解到,无论是村民的经济收入、支出和思想转变,还是乡村设施建设、文化知识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政策带来新变化

“出门就是水泥路,农户用上自来水,农民做饭无炊烟,超市建到家门口,科技走进百姓家,实惠农民笑开颜……”在平舆县李屯乡前岗村文化大院,前岗村新农村艺术团正在排演节目,20多位老人穿戴一新,边打快板边宣传党的富民好政策。

“村里的变化,是俺几辈人的梦想,今天实现了。前年,村民自发成立了新农村艺术团,每到喜庆日就唱唱村里的新变化,唱唱对党的感谢之情。”前岗村新农村艺术团团长刘志启兴奋地说,“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惠民政策: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直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心,直接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谈起现在农村年轻人的穿着,在南方打工刚回村的陈兵很有兴致。陈兵说:“以前农村大部分人穷,哪有钱打扮。如今,俺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打工挣钱,为啥不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一点呢!”笔者了解到,陈兵在上海一家皮革服装厂上班,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新婚的妻子也在厂里上班,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虽然他们平时生活很节俭,但随着收入的提高,对穿着也讲究起来。

30年前,前岗村村民陈立结婚时,家中只有一张木床、一张木桌和一个自己做的木衣柜;30年后,他家不仅有了彩电、席梦思,还装上了空调,用上了冰箱。“以前,村里有人说俺买这些东西是奢侈品,有彩电看就行了,现在村民买这两大件的也越来越多了。”陈立说,去年,他把家中的电扇换成了空调。“夏天,躺在房中,开着空调,看着电视,心里那个美啊?选”笔者在陈立家中看到,各种家用电器齐全。

“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提及“村村通”工程,67岁的村民张敬业告诉笔者,过去,前岗村虽然离县城有10多公里,但产品运输极不方便,机动三轮车一年要换几次轮胎。现在,实行“村村通”工程后,一个小时可跑城里一个来回。

“现在俺村农民赶集都是去县城。这不,俺刚去了一趟,一来一回还不到两个小时。”采访时,刚从县城赶集回来的刘花荣对笔者说,“如今,农村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就连田间地头都修了柏油路,出行真是太方便了。”

走进前岗村,笔者看到这里俨然是一个小城市社区:一个街面上集中了文化大院、日用品农资超市等硬件设施,村科技服务队、卫生清洁队等组织也在这里“济济一堂”。老人在小广场上健身,孩子在游乐园里嬉戏……

新农合农民受益大

在农村,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押“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现在,笔者采访时却听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好,小病能看,大病能保!”

在平舆县东皇庙乡采访时,笔者所到之处,基层干部和村民无不称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他们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是新农合治好了俺的病!”提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东皇庙乡郭庄村村民刘祥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8岁的刘祥安2006年6月在新疆打工时不幸得了心脏病,住院5天花了近7000元。回家后,由于没钱看病,刘祥安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刘祥安只能到药店买药,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家庭不富裕,刘祥安的病情一拖再拖,能借的借遍了,能卖的卖光了。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走投无路时,正好遇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村里宣传合作医疗的好处,让他们一家参加合作医疗,告诉刘祥安国家会按照政策给他一定比例的报销。

2007年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的时候,刘祥安一家人每人缴了10元钱。经过精心治疗,刘祥安的病情很快好转起来。出院不久,他就领到了报销的钱。

采访时,张庙村农民王志军对笔者说,以前农民有了病,能拖的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去医院,能在小诊所看尽量不进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实行,他们觉得心里有底了,能看起病了。

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平舆县确定了4个县级、18个乡级、510个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就诊、住院可凭“新农合医疗证”在全县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该县还推行了贫困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全县28782名五保户、低保人员由民政医疗救助金资助,全部参加了新农合。

平舆县委书记刘汝生告诉笔者,截至目前,该县已有840421名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4.1%,共支付新农合补偿款2001.47万元,有21.3万人享受到新农合补助资金,29441人次得到了住院医疗补偿,其中67人次获得了封顶1万元的补偿。

“铁牛”的变迁

“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这是对农村麦收和秋收的真实写照。

“累得脱了层皮。”这是麦收过后,平舆县后刘镇张营村农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如今,农民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时间如此集中、劳动强度如此大的劳累了,原因是机械化作业越来越普及,镰刀已被联合收割机取而代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麦收时,镰刀是农民收割小麦的主要工具。当时的农村刚分了责任田,麦收时,男女老幼齐上阵,手中的镰刀挥舞,脸上淌满汗水。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捆麦、拾麦、拉麦和扬场。在最热的晌午,村民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圈圈地碾压麦穗;用木叉把麦秸垛成垛;用木锨一次接一次地把麦粒抛向半空,画一条弧线,把干净的麦粒分出来。那时的麦收,往往要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而亩产也不过二三百斤。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脱粒机的出现代替了牛拉石磙、人工扬场。不过,村民怕露水打湿麦子,更怕雨水降临,傍晚时把麦子垛起来,第二天再把麦子摊开。为了让麦子尽快晒干,一上午不知要翻动多少遍。

上世纪90年代,多数农家购置了拖拉机,人们开始用拖拉机拉麦子、碾压麦子,麦子也不用打捆了,效率大大提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用上了小型收割机。麦子就地割倒就地晒,晒干了就用车拉到麦场上碾压。那时,亩产有六七百斤。

现在,家家户户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此时的村民,只需开着机动三轮车在自家的地头等着,五六亩麦子用不到一个小时,联合收割机就将麦粒倒入机动三轮车上了。农家人过麦季越来越快,短短两三天,遍地金黄的小麦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播种机开始秋种了。这时的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

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来说,这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相信,在党的政策惠及下,农村变化会更大,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lidong

(原标题:驻马店日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