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国内

江苏宋元粮仓遗址被毁 专家称遗址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考古发现

2014-05-10 15:59 来源: 新华社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宋元粮仓遗址变成了豪宅工地。被毁坏的宋元粮仓遗址一角。 江淮近日多雨,江苏镇江最高端的楼盘——如意江南城的工地上一片泥泞,泥水横流,洗去了宋元粮仓的最后一丝古韵。工地对面,售楼部的&ldqu

宋元粮仓遗址变成了豪宅工地。

被毁坏的宋元粮仓遗址一角。

 

江淮近日多雨,江苏镇江最高端的楼盘——如意江南城的工地上一片泥泞,泥水横流,洗去了宋元粮仓的最后一丝古韵。工地对面,售楼部的“意向登记”正在高调进行中。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如果不是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的拍案而起,人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个正在兴建的楼盘底下曾经有过一个宋元粮仓遗址。林留根怒了,因为开发商明知那是重要文物,却仍不听劝阻,开动挖土机将其铲除。林留根也很无奈,因为开发商是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镇江城投集团)

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从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林留根独自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吸着烟,雨水敲打着玻璃窗,“噼里啪啦”的杂音犹如他凌乱的心境。自从他通过央视曝光镇江市城投集团恶意破坏宋元粮仓遗址的事件后,亲朋好友们善意地劝他“要保护好自己”,他说他“不怕”。

虽然711日镇江市政府决定,“在国家和江苏省文物部门批准遗迹保护方案前,保护范围内的施工一律暂停”,但林留根还是高兴不起来。失去的终究已经失去,覆水难收。与他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意江南城正在全城瞩目中继续它的风光。

 

宋元粮仓遇上豪宅

 

林留根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那是在镇江考古队员发现宋元粮仓遗址后,他赶到现场拍摄的。如今,遗址已毁,那些照片透着一股凄凉的珍贵气息。

早在宋元粮仓被毁事件曝光前,借助猛烈的广告攻势,如意江南城就已成为镇江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72的《镇江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呼之欲出的“如意江南”》一文,称“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一区域脏乱差的现象,3000多户被拆迁居民将搬进新居。”文章把“京口驿”作为该楼盘的卖点,对宋元粮仓则只字未提。

昨日,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前往如意江南城施工工地实地观察。虽然镇江市政府早前已宣布暂停施工,但记者见到有多辆运载泥石的货车进出,高高的塔吊也仍在作业。工地门口有若干警察和保安看护,往里看,一个大坑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地下工程的所在,曾是宋元粮仓遗址。

在工地的马路对面,是该楼盘的售楼中心,楼盘的购买意向登记工作照常进行,前去询问情况者数量可观。销售人员许先生告诉记者,“最快下月即可获证预售,两年后交楼”。

根据开发商透露给外界的信息,开盘价应在13000/平方米左右,而镇江的一手楼均价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如意江南城所在地段周边的房价为每平方米八九千元。毫无疑问,这是个高端楼盘。

许先生拿来小区的平面图,向记者介绍了楼盘的情况:7栋商住楼呈“7”字形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的东北侧,其中有4栋楼高33层。此外还有6栋回迁房,均为33层高。也就是说,3000多户拆迁户中,只有小部分人将回迁原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拆迁户向记者透露了拆迁补偿方案。他说,那一带原本是镇江市区的贫民窟,街坊们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住房面积均不大。他的房子不算太旧,面积约为60平方米。根据政策,街坊们拆迁后可等面积置换新房,也可放弃房屋,领取9000/平方米左右的补偿。

问题在于,回迁房的面积较大,必须贴上一大笔钱才有可能回迁。因此,有不少街坊选择了领取拆迁补偿款。林留根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那是他亲自赶到现场拍摄的。如今,遗址已毁,那些照片透着一股凄凉的珍贵气息。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城市拆迁,需先由考古队对相关区域的地下文物埋藏情况进行勘探。

20097月,镇江市城投集团主动向文物部门递交了《关于对镇江市双井路工程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申请》,省文物局委托镇江市文管办组织对该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果然,考古队员陆续发现了“京口驿遗址”(注:镇江古称“京口”)和一座石拱桥,随后开始嗅到宋元粮仓的味道。凭借基本的专业素养,他们判断那里将有重大的考古发现,便于当年10月邀请省里的专家——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一行前去参观指导。

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在仔细参观了考古现场后,无不兴奋异常。他们要求镇江文物部门的同仁们加倍努力,南京博物院方面会尽快向国家文物部门申请执照。有着25年考古工作经验的林留根还鼓励他们说:“这应该能入选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林留根为何敢夸下“海口”?可以从镇江博物馆工作人员王书敏、霍强和何汉生后来向上级递交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份报告中看出个大概:“镇江双井路片区考古发现的宋、元仓储遗迹(注:共有13座粮仓)和元代石拱桥,前临宋元时期的运河,后枕长江,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运河、石桥、仓储、长江,四者有机一体,共同构成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

 

考古队员遇上开发商

 

开发商在施工工地的每个入口都设了七八名保安,镇江博物馆的馆长曾在进入工地时被保安拉着衣袖拖离现场。

考古队员们沉浸在对未知发现的强烈期盼之中,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谁又能预料到这一考古项目后来的遭遇呢?

事实上,早在200910月份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介入后,开发商所表现出的态度已经预示了宋元粮仓的最终命运。当时,开发商就向考古队表示,“只能给你们20天的时间,赶紧发掘,我们赶时间”。

林留根在了解了双井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的背景后,深知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非比寻常,便要求考古队员尽快扩大勘探规模。“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增加人手,调集全省的考古力量来做。”考古队员们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晚上架起路灯加班加点。该项目入围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但最终未能当选,原因很简单:宋元粮仓被毁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0912月,开发商对考古工作显示出越来越不配合的态度,“开始有了把考古队往外赶的意思”。

镇江的考古队员“顶不住了”,他们给林留根打电话诉苦:“林所长啊,我们这里越来越紧张了。”可没过几天,林留根隐约察觉到镇江的同仁们“不大敢说话了”,他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少了。

林留根觉得事态不妙,就向江苏省文物局详细汇报了情况。省文物局的有关领导和他一起去了现场,要求考古队员全力考古。他们又找到开发商,提出“尽量多给点时间,至少再给一个月,无论如何,把考古的问题搞清楚以后再做规划、保护”。开发商回应说:“我们也没办法,得赶工期,拆迁户回迁的压力很大——拆迁户提出一定要回迁到原址居住。”

终于有一天,开发商的挖土机进场了!200912月底,挖土机的“虎口”开始吞噬一方又一方无法再生的文物,把它们嚼了个稀巴烂;一根根粗大的地桩狠狠地插入遗址。考古队员已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林留根直到现在仍无法确定,宋元粮仓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被毁的,因为镇江的同仁们“集体封口”了,他无从获得准确信息。他知道那之后没多久,就连考古队的领队都进不了现场了。他还知道,开发商在施工工地的每个入口都设了七八名保安,镇江博物馆的馆长曾在入内时被保安拉着衣袖拖离现场。

宋元粮仓被毁的消息传到了北京。201018日,国家文物局向江苏省文物局发来《关于镇江市运河相关遗迹保护的函》,提出保护要求。123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率领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亲赴现场视察。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3下午,江苏省文物局召集镇江市文化局、文管办以及开发商(镇江市城投集团)等部门的负责人,就宋元粮仓遗址保护问题举行专门会议。

根据官方的会议总结,“会上,各方均充分肯定了宋元粮仓遗址的重要价值及在我国大运河申遗中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遗憾。会议达成共识,要求镇江市文物考古部门开展全面彻底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探明仓储遗迹的全貌和布局,要全面掌握仓、桥、河道、驿站、衙署机构及未知的其他建筑遗迹历史信息,了解以上建筑的相互关系,绘制完整的平面图,为将来的保护和展示提供坚实的基础。”

“会后,由镇江市文化局根据考古工作的结果,尽快制订遗址保护方案,待省级文物考古专家论证通过后实施。”

林留根回忆说,事实上,江苏的考古工作者们打心眼里认为该房地产项目完全应该易址建设,“镇江这么大,为何非得在如此重要的考古发现上盖楼?”可协商和谈判是个相互妥协的过程,省文物局不可能一味地坚持己见。

但事实证明,文物部门的让步并未换来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开发商口口声声应允,却“说一套,做一套”,我行我素,直至把13座粮仓毁坏殆尽。

 

文物保护遇上城市开发

 

“在这背后,开发商的利益太大了。整个项目,号称总投资40亿元,能赚多少?——100亿元?”

眼下的镇江就是个“大工地”,各种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在城内,你可以看到各类关于拆迁的横幅。从内容上看,当地政府希望借此宣传拆迁对改善民生的积极意义。总结这些宣传语的,是一个排比句式的口号:“拆掉一个旧镇江,修建一个新镇江”。

记者从当地媒体上了解到,当地政府在宣传双井路片区改造项目时,将其定性为“棚户区”。在完成双井路片区拆迁工作之后,当地政府又在以西的中华里开展旧城改造工作,8座市级保护的古建筑被拆,其中5座彻底毁损。

如意江南城于2009928日上午正式奠基,镇江市四大班子的领导全部出席了奠基仪式。当地决策层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无须赘言,因为项目开发商是镇江市城投集团。据镇江市建设局网站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镇江市建设局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林留根对记者说:“以我的经验看,对历史文化,几乎没有地方政府是为了保护而保护的。在很多地方官员的眼里,文化是只能生金蛋的鸡,保护就是为了开发。所以我们看到,竟然有地方政府要打造‘西门庆故里’的牌子。从现实的角度看,为了开发而保护,也无可厚非,但这回是直接把这只生金蛋的鸡杀掉吃了。”

一边是经济账,一边是文化账,文化账算好了,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他曾苦口婆心地劝说当地建设部门的领导:“你们现在重点打造的‘水漫金山’ 只是个神话传说,成不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宋元粮仓遗址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他说:“宋元粮仓遗址可能会让你们在房地产上受点损失,可一旦申报成功,遗址就是个很重要的点,到时候你们可以向国家申请经费,直接的经济回报更是不可估量。”

他又站在房地产商的角度进一步说服道:“西安的曲江,一开始保护地下遗产也有难度,但现在搞成了,周边的楼价翻了好几倍。从中长期看,修改规划对地方政府绝对利大于弊。”但无论林留根把账算得怎么清楚,开发商就是不直接回应他。“在这背后,开发商的利益太大了。整个项目,号称总投资40亿元,能赚多少?——100亿元?在巨大的短期利益的刺激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耐心听我算文化账。”

 

 记者手记:

  宋元粮仓遗址为何成为一个公共悲剧

 

林留根似乎命中注定要干考古这一行,“留根”——“把根留住”。他说,考古就是寻找人类或某一个人群的记忆,修补历史的创伤,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古是个奢侈的行为,穷得连饭都吃不起的时候,不可能重视考古;经济发展了,人们自然就会重视“寻根”。

从事考古工作26年,林留根感慨万千。在这场宋元粮仓风波中,他一改考古工作者内敛、低调的共性,拍案而起。有人说他就像堂吉诃德,一个人在跟风车作战。但工作经验告诉他:文物保护,正在成为一个公共悲剧。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是人的利己性:越是公家的事情,越没人管。林留根也这么认为,“如果谁家的玻璃被路边踢足球的小孩子踢破了,这是他的财产,他肯定会想方设法搞明白肇事者是谁,应该怎么赔。但国家文物是公共的,跟任何个人都没有直接的切身关系,很少有人愿意管闲事。”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现代的城市化似乎与他们的职责存在天然的内在矛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地基只有五六十厘米的深度,因而尽管沧海桑田,历史文化在同一个地点不断地叠加,大体上均保存完好。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建筑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动辄七八米深的地基,还有隧道……对城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南京是六朝古都,但你恐怕只能通过石碑等渠道间接地领会古都的历史全貌,原迹少之又少。”林留根感慨道。

正因为如此,目前有许多古都、历史文化名城都在辖区内划出专门的片区,对其内的历史文化加以重点保护,对建筑规划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是因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人越来越意识到,文物是我们的记忆之所在,文化是我们的“根”。

“这就好比两个小青年谈恋爱,双方肯定都要打听一下对方的家庭情况——如果从小父母离异,可能对方的成长环境就会差一些。城市也是如此,历史文化,就是城市的‘家庭情况’。”

         (综合新华社消息)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新华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