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破解“童工困局”
摘要: 姜洪 近期,有关“童工”的话题持续发酵。在针对此类事件的众声喧哗中,一种声音显得格外刺耳:“剥夺孩子工作机会才是真恶人。”而有的当事“童工”则说:“在这有
姜洪
近期,有关“童工”的话题持续发酵。在针对此类事件的众声喧哗中,一种声音显得格外刺耳:“剥夺孩子工作机会才是真恶人。”而有的当事“童工”则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
原本为了保护儿童权利的曝光和解救行动,却得到这样的质疑,恐怕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未成年人认识有限,认为只要“有肉吃”就行,怪不得他们。但在一些包括监护人甚至专家在内的成年人看来,为了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法律的底线是可以突破的,这就值得警惕了。
国家法律是硬的,如果法律容许“商量”,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法律底线不容突破,绝对是个“硬杠杠”,再多的理由,再多的借口,也都是站不住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把“儿童失去工作机会”的责任归咎媒体和劳动监管部门,显然是乱打板子。
鼓励未成年人出去打工本来就不该,而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这些父母更难逃违法之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也规定了处罚方式,严重的要撤销其监护人资格。但现实是,这些规定得到执行的几乎是“零”,“僵尸条款”无力保护儿童权益。可见,破解“童工困局”不仅不能抛开法律,相反更要强化法律、完善法律,让保护儿童的法律更硬气,更容易落实。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