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举报信砸停伊利
摘要: CFP供图 本报讯(记者窦红梅)在乳业巨头伊利股份除权日前夕,网上流传出一封举报信。这封“万言书”的出现,让伊利股价坐上了过山车。仅仅1小时,伊利股价从开盘涨停到全面跌停。昨天,伊利公司
CFP供图
本报讯(记者窦红梅)在乳业巨头伊利股份除权日前夕,网上流传出一封举报信。这封“万言书”的出现,让伊利股价坐上了过山车。仅仅1小时,伊利股价从开盘涨停到全面跌停。昨天,伊利公司对外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接到伊利遭受 “诽谤信事件”报案后,已于6月13日19时正式立案调查。
伊利股份昨天开盘一度被捧到涨停价19.9元,但随后便大幅下跌,10时30分左右,便被封跌停,报价16.28元。截至收盘,卖单仍高达近123925万手。全天成交量463814手,成交金额高达7.6亿元,换手率为2.92%,单日成交量创下历史高位。
这一切都源于一封举报信。
网上流传的这份长达万字的伊利股份举报信,名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该举报人自称张三林,曾为伊利原董事长助理。举报信称,“自2005年以来,由于伊利高管层贪欲横流,他们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把企业当金矿,疯狂敛财,致使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严重流失、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同时,举报信也直指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如称“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指令其下属以非法手段平账、冲账。”“潘刚及其亲属采取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内蒙古信禾广告有限公司,以广告费、咨询费名义,从伊利集团骗取资金达2000多万元,牟取暴利1000多万元,实为变相贪污。”
记者追访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本报传来公司的“严正声明”,表示上述信件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我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后续事件进展也将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当晚,伊利公司发布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中表示,伊利已多次经历过他人诽谤等危机,如“前高管危机”、“深海鱼油诽谤门”等系列事件。
这件事的真相目前还有待调查,但不少网民已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既然是实名举报,为什么不公布身份证号码?为什么选在派股后的时间?”还有网民发帖表示,“张三林,男,生于1938年04月07日,那现在应该有73岁了吧!国家定的退休时间是60岁,如果此人1998年退休,事件发生在2000年后他是怎么知道的呢?”还有伊利内部员工向记者表示,伊利没有董事长助理这个岗位,张三林也不是伊利员工。
“中国乳品企业的经营环境一直不太好,与企业恶性竞争有关。”昨天,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事不排除有竞争对手散布不实消息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散布此类消息已伤害到投资者利益,应依法严查,并追究当事人民事赔偿责任。但公司高管掏空上市公司资产,在中国股市也不鲜见,最终这一切还有待公安机关深入调查。
事件进程表
■12日15时
举报信开始被广泛转载于各网站。
■13日9时30分
伊利股份开盘交易,“10送10”除权,股价一度出现涨停。
■13日10时26分
伊利股价放量大跌,直至跌停。
■13日14时30分
伊利公司发布严正声明,表示该信内容纯属捏造,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13日15时
伊利股价跌停后未打开,最终以16.28元报收。
■13日19时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正式立案调查。
■13日20时50分
伊利公司发布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
责任编辑:lidong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