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新闻标题特色
摘要: □ 张淑贞 新闻标题是对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
□ 张淑贞
新闻标题是对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各媒体都舍得在标题制作上下工夫,调动一切艺术手法,进行大胆地创新,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笔者认为,当前新闻标题的制作,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呈现出明显的艺术化趋势,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新闻标题口语化
当前国内报刊新闻呈现口语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这些“软新闻”板块中更是明显,顺口溜、打油诗、民歌、民谣以及口语中的特有词等都上了标题。
(1)南京节后楼市新动向:小户型成香饽饽(《扬子晚报》
(2)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何时搬?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长江日报》
(1)中“香饽饽”是我们日常生活谈话时经常用的词语,这里用在新闻的标题中,显得特别亲切、自然,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2)中顺口溜和打油诗融入新闻标题,把新闻内容俏皮风趣地表现出来,使读者看后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新闻标题口语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闻标题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加入人情味,用朴素平实的评议准确地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以增强亲和力、亲近感。标题适当地口语化,不仅有利于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新闻事实,而且有利于读者迅速地感知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意义,从而使新闻价值得到提升。
二、新闻标题动感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美目顾兮、巧目盼兮”,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该是多么地吸引人啊。所以要吸引读者,就得让标题这双新闻的眼睛活起来、动起来。新闻标题“动”起来的关键则在于标题的制作者用动态的眼光分析和选择新闻事实,紧紧抓住那些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动态性的侧面,用动态的语言表述出来。
(1)难舍千年“摇啊摇”——绍兴设计新型乌篷船众说纷纭(《人民日报》
(2)“高尔夫球”击倒韩国总理——卢武铉总统已接受李海瓒辞职决定(《新民晚报》
(1)中“摇啊摇”是乌逢船的驾驭方式,以此借代乌逢船,不仅生动,而且避免与副题中的“乌逢船”重复。(2)中“高尔夫球”指的是“高尔夫球”丑闻,即
三、新闻标题语美化
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学问。报刊上被人称赞的好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的美感。这类标题最显著的特色,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汉语言修辞的技巧和优势,满足了中国受众讲究文辞优美的传统心理,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正是我们历来行文的定律。好的标题不仅要形式美观、新颖别致,而且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提高新闻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报纸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精心制作好的标题是提高报纸质量,赢得市场和读者的关键。新闻标题制作也是一门艺术,新闻标题的艺术趋势及特征,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