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黄菇病的综合防治
摘要: 魏银初近年来,我市平菇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栽培户管理不善、防病观念不强等原因,平菇黄菇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近期是黄菇病的高发期,其综合防控措施如下:1.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感染平菇菌盖,
魏银初
近年来,我市平菇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栽培户管理不善、防病观念不强等原因,平菇黄菇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近期是黄菇病的高发期,其综合防控措施如下:
1.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感染平菇菌盖,可以从菌盖边缘开始发生,也可以从菌盖中心发生,先是出现淡黄色或铁锈黄水渍状斑点,然后扩展蔓延,病斑变成巧克力色并产生褐色黏液,并散发出臭味。严重时菇体生长缓慢,失去弹性,稍触碰即会折碎。
2.病原菌 该病的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寄生在平菇子实体上。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会大量繁殖,使平菇菌盖表面出现黄色斑点。
3.发生原因 ①该病适生于环境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基质上,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有利于该菌的发生和生长。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病。棚温在
4.预防措施 ①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的菌株,如新831、双抗黑平、P89等菌株。一般灰白色品种较抗病,灰黑色品种易感病。根据当地消费习惯,需要种植黑色品种时,应提前种植,在高温来临之前出菇结束。同一场地不要连年种植同一菌株,以2年~3年更换一次品种为宜。②选用无杂菌污染、菌丝浓白、粗壮的适龄健康菌种。③选用无霉腐、无虫、无污染的优质原辅材料,栽培料使用前要暴晒,并加入干料重0.1%的克霉王或多菌灵等杀菌药物。④老场地不宜连年使用,生料、发酵料栽培要每1年~2年更换场地;熟料栽培每2年~3年更换场地。如无条件更换,须在栽培袋进棚前1个月进行杀菌杀虫处理,杀霉菌可用多菌灵500倍液等,杀细菌可用漂白粉200倍液、农用链霉素500倍液等,杀虫可用敌敌畏5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洒棚内地面、墙壁及棚外环境,每周1次,栽培袋进棚前2天~3天,再用硫磺密闭熏蒸24小时。⑤加强栽培袋发菌期管理,尽量低温发菌,提高菌丝的抗病抗杂能力。出菇期要控制好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对一般广温型或低温型菌株生长不利,反而为各种杂菌、细菌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环境;棚内湿度大对平菇的生长有利,同时也适宜于各种杂菌的生长。⑥菇棚要建在通风良好、排水便利的地方,棚内通风要顺畅,通风口的设置要以每处料面都能有流动风经过为宜,不可有通风死角,根据气温、天气、风速等因素及时调整通风时间。⑦禁止采用覆土栽培模式。⑧搞好棚内环境卫生,采菇后要及时清除残菇,保持地面干净,并定期撒石灰粉进行环境消毒。⑨改生料或发酵料栽培为熟料栽培。前者是后者发病率的10倍。
5.发病后处理 ①一旦发生该病,应立即摘除病菇,清理料面,停止喷水,加大通风。②用1%漂白粉对棚内走道、墙壁、棚外四周喷洒1次,并用多菌灵加农用链霉素按1:500倍稀释液喷洒料面,每天1次~2次,连喷4天可控制病情蔓延。其他如黄菇清、万消灵、黄斑消、细菌杀、病菌立灭等药物可根据标准用量交替使用进行防治。
(作者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