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
摘要: 张媛媛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 提问,是记者运用最
张媛媛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
提问,是记者运用最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通过这些年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我认为,首先要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具体地说,就是你得在上阵采访前动笔把要对被采访对象的“提问”事先写下来,设计好“采访”提纲。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宜直接不宜绕弯子,同时千万不要选择只能让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总之,没有“准备”,临阵磨枪、仓促上阵有时候只能是打败仗。
研究和探访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应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认为采访中记者的发问技艺应该是:
把握主题 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记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
巧用启发 在提问中记者的发问要多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追问、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
和蔼可亲 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明白,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在采访发问时,记者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积极引导 新闻采访的发问应该是积极引导,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采访对象思想顾虑的闸门,这时对方才会滔滔不绝地把问题、内容和盘托出。
形式灵活 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语气和谐 记者提问的语气规范非常重要。为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在提问时必须注重语气的和谐,营造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这时对方才会回答圆满,畅所欲言。
除此之外,提问过程中还要注意下面的一些问题:
1.“角色”与“提问”
如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问”这类具体问题固然重要,但我们在开口“提问”之前给被采访对象的第一信息不是话语,而是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在“提问”时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是记者,我们的任务是采访,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仅此而已。作为一名职业化的“记者”,你面前无论坐的是什么人,情绪上都不能激动,“与人为善”是唯一基调,这个“善”就体现在尊重他人的人格上。
2.“倾听”与“提问”
我们知道,尊重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人说话,要想让人说话,一个最便捷的方法是学会“倾听”。实践证明:只有当被采访对象感觉到你的“平等”与“真诚”,只有在他看到了“你愿意听”,他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才会和你交流,才会慢慢向你端出“心里话”。
3.“角度”与“提问”
想办法让采访对象开口讲话,这并不就意味着采访获得了成功,采访不是目的,采访出“好效果”才是我们的追求。认真找好一个“角度”就好比在千万条路径中找到了一条唯一能够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你的采访一下子就会于纷乱中切入主题。好的“角度”必须用心才能找到。
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仅仅运用采访提问中的一些技巧远远不够,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学理论、学经验,勤动手,做有心人。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