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论文

以生态文明引领田园城市建设

2014-05-23 09:3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 刘文超 当今世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土地减少、资源浪费等问题不断出现,严峻现状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也有了更多期待,既希望享受现

刘文超

 

当今世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土地减少、资源浪费等问题不断出现,严峻现状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也有了更多期待,既希望享受现代化、高品质的都市文明,又希望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话题。我国古代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观点,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产生了长期、积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居民满意的人类居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方面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城市等成为多数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当前,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聚居模式。

城市新区担负着转移人口和产业、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承载着城市的希望和未来。建设城市新区要坚持以现代化为导向、以生态型为取向、以田园式为走向,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为解决城市问题、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永续发展开辟新路。

一、坚持理念引领,践行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新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田园城市新区发展规划之中、贯穿到生态田园城市新区建设全过程。要着力培育居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包括生态忧患理念、生态科学理念、生态伦理理念、生态消费理念、生态责任理念等,力促这些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使生态田园城市新区建设的愿望能够迅速转变为社会行动。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不断增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新区的内生动力。要开展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并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集生态教育和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意识,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二、尊重自然规律,营造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新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牢牢把握人的社会目标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发挥的社会生产力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承载力这个底线。要组织制定有关生态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配套政策,做好生态田园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引导、规范和保障工作。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建设,善待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田园城市新区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要优化城市新区用地结构,实现城市新区用地平衡,合理控制高层建筑,疏解建筑密度。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新城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广清洁能源。

三、做好生态文章,打造田园新城

生态型是打造生态田园城市新区的主方向,田园式是打造生态田园城市新区的落脚点。在田园城市建设上,要按照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功能复合化、环境田园化和配套标准化要求,运用现代元素,植入田园风格,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又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城市格局和“青山绿水抱楼盘、大城小镇有田园”的特色,着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在山水城市建设上,要把显山、治水、造绿作为主要抓手,在山水上做文章,在文化上下功夫,使城市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城市新区要抓住城市空间整合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山体要素,引入水系,积极创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新城建设中要控制建筑高度,拆除山体周边违章建筑,使城市显山露水,要注重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圈建设,体现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园林城市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需求,着眼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将自然风光引入城市,形成“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景象,力促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实现城市园林、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在创建过程中,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栽培适合物种,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要适当引进外来物种,展现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要建设具有独特景观的园林,让居民感受到园林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园林建设的人性化。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消费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田园城市新区需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一要坚持政策驱动。借鉴外国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产品包装物、建筑废物、生活垃圾的回收主体,制定鼓励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利用实行经济激励措施。二要加强市场引导。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关系。三要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产业,按照“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重复建设”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四要推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生活用具和办公用品,推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节约利用。

五、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绿色家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打造生态田园城市新区的必由之路。要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同步规划,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要按照“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新区综合承载能力。要科学谋划镇村布局,突出发展中心镇,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支持力度,以中心村镇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水、电、路等网络,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小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逐步将镇村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大在公路两旁、河流两岸、城镇周边植树种草力度,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田园格局。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推动新型农业、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升级。要大力发展城乡绿色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城市新区客运体系,完善城际、城乡、镇村客运网络,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市发改委、市新区指挥部办公室)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