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种子场
摘要: 王太广每当我路过水屯公社种子场,看到当年沿着路、沟、房长着的一行行齐刷刷的白杨树现在已被砍得形单影只;看到当年一排排的房子如今却成了奶牛场、养猪场;看到那杂乱的建筑、无序的围墙和残垣的破壁时,真
王太广
每当我路过水屯公社种子场,看到当年沿着路、沟、房长着的一行行齐刷刷的白杨树现在已被砍得形单影只;看到当年一排排的房子如今却成了奶牛场、养猪场;看到那杂乱的建筑、无序的围墙和残垣的破壁时,真让人感到一阵心酸、一腔无奈、一片凄凉。
水屯公社种子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陈楼大队的东杨砦、石庄大队的舍洼、郑庄之间的低洼淮草场的500多亩地上建起来的。由新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赵昌久任场长,钟楼大队会计主任王本轩任会计,人员是从各大队抽调表现比较好的贫下中农的子女和有技术的单身汉共20多人组成的。他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勤俭办场”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坚强的意志、拼命的干劲,就地起土坯垒墙,就地用当地的淮草盖屋顶,就地开挖鱼塘,就地开荒造良田,硬是把土地深翻、改良后种起了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高粱、棉花、蔬菜等作物,房屋四周和田埂、路沿栽上了杨树。把昔日的淮草场、乱坟岗,变成了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种子场。杨常法、杨申举等农业技术员不仅与省农科院、地区农科所的科研人员联合进行良种繁育、科学试验,还承担了对各大队棉花技术员、玉米制种员的培训任务。
1975年春天,大队通知说公社种子场要培训玉米制种员,我们生产队的队长李芳清首先想到了我。我到公社种子场后,杨常法给我们详细讲解了玉米制种的原理和技术要领:玉米属于自花传粉植物,但它是雌雄同体不同位。雄穗是顶叶,雌穗是玉米棒。首先要在玉米授粉前,把父本玉米的顶叶(雄穗)摘去,把土地整平打成畦,把母本、父本的玉米种子严格区分开来,然后精心地间苗、施肥、锄草、浇水。当父本玉米顶叶(雄穗)出来后,每天收集天缨上的花粉,再用纱罩喷洒在母本玉米棒子(雌穗)的胡须上。这就是玉米的人工授粉。通过父本花粉与母本杂交制成的玉米种子,就是下一年的杂交玉米种子。这种种子第二年下地后,再自传花粉时,虽然不再杂交了,但亩产可以高出许多。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高产的性状不可持续,必须年年制种,才能保持杂交优势。等来年种上后,棒子大、籽粒多、产量高。我回到生产队以后,就按照杨常法教的去做,整天一个人钻到玉米地里,既闷热又枯燥;既艰苦又受累,但一想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能使生产队有了玉米良种,使玉米能够增产,还能为生产队做贡献时,心里就特别高兴,劲头也就足了。这一年,我共培育玉米良种500多斤,满足了第二年的生产需要。
杨常法不仅是玉米制种方面的行家,在农作物保护以及小麦种子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等方面也有一把刷子。他在公社种子场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工作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曾经一年内引进十余个新型小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尤其在发芽长叶阶段,杨常法每天仔细观察,做好生长记录。到灌浆后,将每个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估计产量等做成标牌,还做好文字档案,为了增强小麦的抗倒伏性,他们注重在小麦秸秆的“矮化”上做文章。他们通过杂交技术,诱使不同的小麦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从中通过粒选、穗选和株选,挑出矮秆品种小麦,然后进行无数次试验。虽然受条件所限,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但请地区农科所和县农业局的科技人员鉴定,有两个品种被确定为全公社小麦种植的当家品种。
我到公社当通讯员后才知道,公社种子场不仅搞农业技术培训、良种繁育,还生产白酒。开始吊的高粱酒有50多度,喝下去像“火炭”一样,但喝了以后很平和,不拿头、不上脸,价格也便宜,仅一块五角钱1斤。但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是颜色问题。这种酒一直像黄河里的水一样混浊不清。就这混酒,还真帮了我大忙。
有一次,县委办公室几个“笔杆子”到水屯公社写典型材料,公社党委秘书赵玺给他们拿来“锦江大曲”酒,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炳金和随行的郭绍伟、伍振联都坚持要喝公社种子场吊的酒。于是,我带着塑料壶骑上自行车就去公社种子场打酒。当灌满酒返回途中,我走到水屯高中西边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自行车滑到沟里去了,装着酒的塑料壶盖被摔开,酒流出一小部分。这可把我吓坏了,那边人正等着喝,这边酒又流出这么多,如何交差呢?当我看到沟里潺潺流动的清水时,便急中生智,把沟里的水掺进塑料壶里以便混过去。谁料,到公社客室,酒被斟上,主人、客人细细品尝后,陈炳金慢慢地吟出一句诗来:“一滴酒露落下肚,千粒珍珠滚下喉。”众人皆曰好酒。这壶酒喝完后,他们再也喝不到这种口味的酒了。面对赵玺的反复追问,我才道出了实情。
虽然我说出了事情的原由,但种子场吊的酒好喝已传出去了。原来有产品、没商标,后来就打出了“水屯公社种子场高粱酒”的牌子,不用宣传,每天登门购买者络绎不绝。因规模小,每年只产万把斤酒,有时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要说种子场高粱酒的名气大振,不能说是因为我的差错所致,但至少也有这个原因吧!
水屯公社种子场因吊酒而出名,给场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种子场不断发展壮大。相继盖了30间瓦房,购买了十几头牲口,还买了拖拉机、播种机、圆盘耙等农业机械,有力促进了种子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当时较有名的先进单位。省级新闻媒体曾经播发了《向湖坡洼地进军——汝南县水屯公社种子场发展纪实》的长篇通讯。
种子场已经成了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可如今繁盛的豫南大平原上,哪里不是当年的种子场呢?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