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三农 新农村

康志远:用双孢菇撑起“致富伞”

2014-07-01 07:13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dm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双孢菇大棚。(资料图)□晚报记者 朱 晔 王冬霞昨天上午,在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的温棚里,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一边走一边观察草菇的生长情况。“棚里的温度咋样

\"luf1406348.jpg" 

双孢菇大棚。(资料图)

□晚报记者        王冬霞

昨天上午,在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的温棚里,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一边走一边观察草菇的生长情况。“棚里的温度咋样?这一茬草菇啥时候管摘?福建的客商一直催着订货哩。”康志远边走边问身边的技术员。

就在这时,离温棚不远的办公室里的电话响起来,广东的客户催问什么时候能交货。

“道庄的双孢菇和草菇名声在外,供不应求,很多客户直接跟我说,有多少要多少。”康志远告诉记者。

10多年执着种植双孢菇,康志远带着道庄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租辆大巴带着村民代表实地考察

道庄的双孢菇种植历史要追溯到2005年。

道庄村位于西平县城旁的洪河北岸,由于人多地少,受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村里曾经兴起的多个产业都没有做大做强,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

“村里曾经兴起过种菜,但是那时候受技术、资金的限制,村民种的都是大葱等一些大路菜,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有一年,我拉着一车大葱到北京卖,到那后才知道大葱掉价了,一斤才赚几分钱。”康志远说。

从那时起,康志远决定选择其他更有市场前景的行业。2002年,康志远和一个朋友交谈时了解到,南方对双孢菇的需求量很大,很多订单都出口了。康志远动心了,当即到南方考察。经过考察,康志远坚定了种植双孢菇的信心。

2004年,康志远当选为道庄村党支部书记。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座谈,并咨询科研院校专家意见,村党支部作出了大规模、高起点、产业化发展食用菌的决定。

“可是,那时的村民别说种双孢菇了,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康志远说,为了让村民更多地了解双孢菇种植,他做出一个决定:租辆大巴,带上村民代表到双孢菇种植大县实地考察。

商丘市夏邑县是当时的食用菌种植大县。一辆载着40多名村民代表的大巴浩浩荡荡地来到夏邑。通过交谈,得知夏邑菇农靠种植双孢菇盖起了气派的楼房,道庄的村民代表心动了,说:“干,人家能靠这盖楼,咱也能。”

 

种植双孢菇的队伍越来越大

“第一年,观望的村民很多。”为了开好头,康志远决定,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干。

跑贷款、找技术员、联系客商,2005年,道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建起砖混食用菌棚30多座,单棚年纯利润近万元。

眼见为实,村民认为种植食用菌能够致富。2006年一年时间,村里的标准化大棚增加近百座,食用菌总产近250万公斤,单棚效益5万~6万元。

道庄村村民李学军,家徒四壁,生活上走过弯路,找活四处碰壁。看着家中摇摇欲坠的房子,李学军的老婆决定和别人一样:种植双孢菇。

可是,种植双孢菇需要本钱,康志远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带着他跑贷款。菇棚建起来了,没有钱买牛粪,李学军到漯河市三剑客乳业公司免费打工,只为能拉走一车牛粪。

靠着吃苦耐劳的拼劲,在康志远的带领下,当年,李学军就赚了3万元钱。数着挣来的钱,李学军更加坚定了种植双孢菇的信心。第二年,李学军又建了一座菇棚。

靠着菇棚,李学军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如今,李学军的大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二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不是康书记,俺家也不会有现在的好生活。”李学军夫妇逢人就说。

提起以前的贫穷生活,道庄村村民刘新建同样记忆犹新:“2006年以前,俺家穷得叮当响。我最害怕两个上学的孩子回家要钱,因为那时我连10元钱都拿不出来。每学期开学,我都要东挪西借去为孩子筹学费。”

2006年,我家建起了第一座双孢菇大棚。当年,双孢菇销售形势非常好,每公斤卖到8元钱。”刘新建说,在康志远的指导下,几年后,他家的双孢菇大棚发展到3座。保守估计,3座大棚一年能挣十几万元钱。

“俺家的菇棚规模在俺村还不算大的。这几年,靠种植双孢菇,俺村富了起来,平均每两户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刘新建告诉记者。

2006年、2007年,道庄村村民种植双孢菇的热情空前高涨。很多村民尝到了甜头,种菇规模逐渐扩大,在外务工的村民逐步返乡,加入种植双孢菇的队伍。

 

专家指导   打造道庄品牌

但是,双孢菇的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孢菇的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很多村民的双孢菇因为没有订单而堆在家中。

2008年,正是村民种植双孢菇热情高涨的时期,要是双孢菇销不出去,村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估计得有一大半的菇棚闲置,怎么办?”康志远做出一个决定,借钱按保护价收购村民的双孢菇,再低价卖给安徽省一家加工厂。

“仅这一次,我就赔了几十万元钱。但是没有影响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我觉得值了。”康志远并不后悔。

2009年,村里的菇棚都种上了双孢菇。也正是在这一年,康志远萌发了食用菌深加工的念头。

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教授康源春无意中在郑州市场上见到了双孢菇。

看到品相那么好的双孢菇,康源春询问起商贩双孢菇的产地。当得知产地就在河南西平时,康源春很兴奋:河南种植双孢菇的地方不多,品质好的更不多。

带着好奇心,康源春决定去道庄村,见识一下产出优质双孢菇的地方。

一见不当紧。从此,每年来一次道庄村,成了康源春的必修课。

教授给菇农们讲课、提供技术支持,从不收费。”康志远告诉记者。

康源春的指导,给了康志远做大做强的信心。2009年,村里投资近2000万元的食用菌加工厂、高标准菌种厂建成投产。2010年,村里建成50亩标准化双孢菇示范生产基地,全村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回收、统一加工销售,并实施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注册商标就是‘道庄’,我们有信心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康志远告诉记者。

 

双孢菇种植成当地支柱产业

道庄村因双孢菇美名远扬。

“这几年,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农民很多,最多时一天能来100多人。前段时间,俺村的一名技术员被平顶山市叶县的菇农高薪聘请走了。”康志远高兴地说。

20135月,省农科院食用菌综合现场观摩会在道庄村召开。

2013年,漯河市临颍县一名姓王的农民找到康志远,要跟他学习双孢菇种植技术。康志远了解到他家庭贫困后,不仅在技术上毫无保留,而且还免费提供食宿。

在康志远的帮助下,本村及周边乡村种植双孢菇的群众越来越多,双孢菇种植渐成当地产业。如今,康志远在道庄村路东建了10座智能化大棚,实行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实现了一年多茬的跨越式发展。

“现在是产菇的淡季,到了旺季,全国各地来道庄村拉货的车不断。”村民刘新建告诉记者。

道庄村双孢菇栽培基地2009年被团中央授予“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称号,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兴村惠农先进单位”称号。康志远也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河南省优秀农村使用人才”、“农民致富能手”、“乡土拔尖人才”等称号。

 

“下一步,将实现

村民变市民的愿望”

村里道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人车无法通行。当选党支部书记后,康志远跑乡进县,终于争取到“村村通”指标。

为尽快凑齐修路资金,康志远带头捐款3000元。随后,村里的干部群众纷纷捐款,资金很快到位。不久,一条高质量的水泥道路修好了。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问题,康志远积极向上级反映,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终于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管,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同时,康志远还聘请市、县规划专家帮村里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整治。

“如今,俺村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社区建设方案已完成,预计3年后可完成社区住宅建设工作,让村民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下一步,将实现村民变市民的愿望。”采访中,康志远信心十足地说。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