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四川投入30亿元恢复文化生态
摘要: 原标题:震后四川投入30亿元恢复文化生态 “走入市场”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新华网成都11月19日专电(记者 杨舟、叶建平)正在攀枝花举行的四川
原标题:震后四川投入30亿元恢复文化生态 “走入市场”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新华网成都11月19日专电(记者 杨舟、叶建平)正在攀枝花举行的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先后投入近30亿元启动建设了178个文化生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茂县古羌城、茂县非遗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筑拔地而起。
泽波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重创了羌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震后四川省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采取抢救、收集、记录、保存等措施;让人欣慰的是,震后政府培训的一批批“绣娘”,不仅让羌绣文化得到了传承,还成了致富的好门路。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政府之手不能缺位。”泽波说。
四川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居住区。近年来,四川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好少数民族文物等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开展文化巡演等,让文化产品走向大众、走入市场,让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在本届艺术节上,羌族文化展演备受关注。
在开发中加强保护,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攀枝花市迤沙拉村是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里颇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还有谈经古乐。
迤沙拉谈经古乐是彝族的文化瑰宝,一度面临传承尴尬,只有10多个传人。为此,攀枝花市将保护谈经古乐纳入发展规划,加快传承人培养,并打造这一旅游品牌,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良性互动。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汪代明说,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展览馆,也不能仅仅展示在专业舞台上,它必须植根于生活,孕育在民间,才有活力与生命。“通过惠民演出,让艺术回归生活,这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省相继举办了“彝族火把节”“羌族瓦尔俄足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了解和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激活”少数民族文化基因。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