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
摘要:文明的守护 现实的窘迫--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河南省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保护区(10月29日摄)。河南省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标牌(10月29日摄)
文明的守护 现实的窘迫--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
河南省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保护区(10月29日摄)。
河南省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标牌(10月29日摄)。
我国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仰韶村、夏都二里头村、“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村,还有出土了8千年前骨笛的贾湖村、汝官窑烧造区清凉寺村等等。这些原本普通寻常的村庄,因为这些载入史册的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址而变得与众不同。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大名鼎鼎的小村庄,感受这里独特的文明传承和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村民们为自己祖先创造的显赫文化倍感自豪,但也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25日电 题:文明的守护 现实的窘迫--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双瑞
我国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仰韶村、夏都二里头村、“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村,还有出土了8千年前骨笛的贾湖村、汝官窑烧造区清凉寺村等等。这些原本普通寻常的村庄,因为这些载入史册的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址而变得与众不同。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大名鼎鼎的小村庄,感受这里独特的文明传承和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村民们为自己祖先创造的显赫文化倍感自豪,但也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
小村庄的大规矩
“俺村不能起坟,不能深翻土地,甚至不能打井修渠。一句话,不能搞啥基本建设。”问起遗址村村民村里的规矩,几乎都能说出几句这样的话来。这无需诉诸文字的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长期固守的规矩与习惯。
正是这一个个“不能”,让像仰韶文化遗址、殷墟等这样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原始面貌。
除了这些令人尊敬的规矩,遗址村村民大多还有着难能可贵的文物保护意识。
位于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存,被誉为“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乐器——骨笛等多项世界之最,文化积淀极为丰厚。
“想盗咱的文物,那可不中。”30多年前就目睹了第一只骨笛出土的村民贾普选,讲起了几年前制服两个盗掘者的事儿。一个“咱”字,透出百姓对贾湖遗址的感情,虽然出土的任何东西都不属于自己,但在村民心目中,它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看到有人在遗址断壁上抠摸彩陶残片,仰韶村民就会警惕地上前打问,不许带走。几乎每个遗址村都有几名农民文物保护员,没有任何报酬,却坚持看护遗址。一些村民经常参与考古挖掘工作,有的还成了“土专家”。
何时告别“守着金碗要饭吃”
“这底下可埋着中华民族的大秘密。”指着刚刚泛绿的麦田,二里头村会计刘宏欣对家乡的自豪感,很快被“公路绕着走,桥梁躲着走,有项目不让建,眼巴巴看着周边村发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守着金碗要饭吃”的窘状所代替。
二里头遗址是学术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为研究夏商文化、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物证。村民为“二里头人”的身份感到骄傲,出门在外挂在嘴边的是,“可以不知道河南,不知道偃师,你会不知道二里头?”
然而,现实是,“人均三四分地,没有支柱产业,俺村人都去别的村打工。”刘宏欣的失落感在于,二里头曾经是河南农村的“领头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里头有包括化工厂在内的多个村办企业。
随着遗址保护规范化,二里头的工厂全部关停,新的项目不能落地,快速通道也远远绕开,二里头像是被隔离于社会的孤岛,全村4000多人守着1600亩地。放眼全村,民房多是数十年前建的,偶尔点缀几座小楼,硬件条件并不算差,但与周边村庄相比,差距却很明显。
殷墟遗址所在的安阳小屯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任20多年的村支书何永献直言:“我没有给父老乡亲带来啥经济效益,感到心里有愧。”小屯村一直恪守着政策红线。
按照有关规划,近30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不能搞城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绝大多数村民致富无门,甚至住房紧张问题都长期得不到解决。
2001年殷墟申遗之前,人口不足1300的小屯拥有三轮车厂、养殖场等七八个经济项目,关停后,外出打工成了村民的唯一收入来源。何永献用农村最看重的婚姻大事,来解释小屯经济水平的变化,“过去小屯的孩子很早就结婚了,现在30多还找不到媳妇。”
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道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大量留存的文化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国家一直将其当做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对此,遗址村百姓颇能理解,也把保护视作自己的天职。这些文化遗址的共同特点是考古价值高,但观赏价值低,面积可观的遗址公园带来的收入却不可观。
如何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亟须从政策制定、体制管理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对于遗址村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牺牲,文物部门和考古工作者表示感激和理解,并希望国家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实际困难,从政策层面予以倾斜,如建立文物保护补偿机制。
“殷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能光喊着保护而让老百姓做出牺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认为,文物保护与生产生活是相辅相成的。限于欣赏水平、知识背景的门槛,文化遗址当前不足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周边居民很难从旅游经济受益,改善民生仍需政府担起责任。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指出,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建立对当地的补偿机制。
他进一步建议,国家应修订对地方政府的考评机制,对殷墟、仰韶等文化遗址所在地出台专门的政策,使当地政府安心保护,当地百姓真心保护,真正实现文物保护、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的多赢局面。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也了解到百姓呼吁,提出要尽早解决遗址区内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切实改善遗址区内人民群众的生活,努力实现遗址区与周边区域的全面和谐发展。(完)
重保护亦须忧民生 莫让遗址成遗憾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25日电(记者刘雅鸣、双瑞)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核心地带的“农民别墅群”曾震惊世人,私搭乱建使殷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痛心之余深究原因,却是文物保护政策制约下住房紧缺的现实难题。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正成为各地文化遗址普遍面临的困境。
记者近期走访安阳殷墟、三门峡仰韶遗址、偃师二里头夏商遗址、漯河贾湖遗址等河南境内多个重要文化遗存发现,生活在遗址区的居民除了文化自豪感,对发展现状的怨气也在慢慢累积。
由于不准建工厂、不准深耕、不准批宅基地等保护要求,遗址所在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相比普遍处于中下等,住房、婚姻、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以解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对民生改善的期待越来越高,遗址区经济社会发展迟滞不前滋长了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威胁着遗址保护的质量。
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化遗址凝聚着先民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毋庸置疑应尽力保护其免受破坏,遗址村也为此贡献良多。
保护祖先的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要保障群众的现实利益。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寻求最佳平衡点,考验的是政府的工作智慧和为民情怀。
一些文物保护专家建议,可将殷墟等重要大遗址纳入文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因保护遗址蒙受损失的村庄,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或予以政策倾斜;或发挥遗址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化旅游项目为周边居民带来收益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寻求矛盾破解之道。
事实上,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是相辅相成的。基层群众尤其是遗址区居民无形中承担着大量的遗址保护工作,若长期无法安居乐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势必难以持续保持,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重保护也须忧民生,莫让遗址成遗憾。(完)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新华网河南频道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