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实际上有十六七人 作画不守陈规
摘要:▲市民细心品味作品▲郑板桥的《墨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的一首《竹石》,数百年后仍老少皆知,郑板桥所画的竹子,更是中国书画
▲市民细心品味作品
▲郑板桥的《墨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的一首《竹石》,数百年后仍老少皆知,郑板桥所画的竹子,更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绝。昨日,由三峡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扬州八怪书画展正式开展,展出包括郑板桥在内的扬州八怪书画90件,展期从即日起到明年3月8日,感兴趣的读者可到三峡博物馆四楼南展厅免费参观。
郑板桥画上题字揭秘画竹奥妙
此次展出的90件扬州八怪书画中,四川博物院带来了55件展品,其中郑板桥真迹有10件,包括3米多长的《岁寒四友图》,任知县时亲笔写就的判牍册等。其中最为独特的一副莫过于《墨竹图》。
这幅画画于乾隆二十九年,画的依然是郑板桥最为拿手的竹子,笔墨浓淡间,独属于郑板桥的竹子风韵显露无遗。在画的左下角题着郑板桥一大段话,讲的是画竹心得: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处固是画,无笔墨处亦是画……
“这段话道出了郑氏竹子的独特之处。”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工作人员陈舒介绍,郑板桥画中的竹子,并不只是自然之竹,而是融合了郑板桥对竹子的理解,融入他对竹子赋予的人文意义。
《墨竹图》旁,是郑板桥的一幅《兰竹石图》,题款末尾写明这幅画是留赠良朋好友。陈舒说,今天的粉丝们狂热追求明星签名合影,古代名家们也有这方面的烦恼,作为书画名家,郑板桥经常被索要书画,被要得多了,他也很烦恼,专门明文规定各种画的价格,还在画上题字发牢骚。
带画求名家题字反被分去一幅画
90余件画作中,扬州八怪之一李鳝的《墨竹图》或许是最有故事的。画卷后几米长的留白上,有顾颉刚、张大千、黄炎培、沈尹默等10多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的题记。
“这卷画我们现在看到是由3幅画组成,它原本是一册,总共4幅画。”陈舒介绍,这少掉的一幅画,被近代文学家陈衍拿去了。
1936年,这册画由四川人王伯与收藏,当他听说81岁的陈衍在成都时,特地带着收藏的这册画前去,请陈衍题字。陈衍题完字后,提出想要其中一幅画,王伯与只好割爱,后来他将剩下的三幅图改装成卷。两个月后,77岁的齐白石应邀到成都,王伯与又请齐白石赏画题字。
扬州八怪实际上有十六七人
扬州八怪,就是8个人的统称么?其实并不尽然。历史上,关于扬州八怪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是8个,有人说不止8个。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末年活跃在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约有十六七人,包括郑板桥、汪士慎、金农、李鳝等。”陈舒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常将风格相似的名流齐名合称,比如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扬州八怪大多出身知识阶层,却官途不顺,生活清苦,终以卖画为生。生活的不顺,反映在他们的画作上,则是他们作画时不守陈规、离经叛道、行为狂放,因而被人称为“怪”。 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 贺怀湘 见习记者 孙明君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重庆晚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