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回望乡村 一个新文学流派的形成

2015-01-13 08:34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q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刘清珍两年多来,笔者陆续阅读了王太广的《回望乡村》,牛林的《清水河》,姚国禄的《月光下的村庄》,王新立的《远逝的乡韵》,刘樟的《栗捻儿》、《槲林》、《一方水土》

刘清珍

两年多来,笔者陆续阅读了王太广的《回望乡村》,牛林的《清水河》,姚国禄的《月光下的村庄》,王新立的《远逝的乡韵》,刘樟的《栗捻儿》、《槲林》、《一方水土》,邓敏的《守望岁月》、《流淌的乡音》,李新华的《春天里》,朱国喜的《梦里落花》、《缝在棉袄里的母亲》、《月是故乡明》,陈宏宾的《乡村那景那情》等一批驻马店作家的十余部流淌着乡土气息的作品。阅读中欣喜发现,从文学批评角度观察,这一群作家及其作品整体上看很像一个文学流派。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其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基础上的。

确立新文学流派的理由

一般说来,一个文学流派无论是自觉还是自然形成的,都具有“三要素”:一是作家思想情感、作品形式、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二是作品题材基本相同;三是有一定数量的作家群体及其作品问世,其中还必须有一个或几个作家作为该流派的代表或旗手。以此比照,驻马店这群作家及其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特点完全符合文学流派的构成要件。

第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题材——“回望乡村”。“回望”什么呢,近半个世纪以来,农村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记忆、已经发展和正在发展的现实,全是回望的对象。其题材范围涵盖了农村的方方面面。比如,赤脚医生、民办教师、能工巧匠等乡村各类人物;看连环画、读“红宝书”、缴公粮、听说书、走亲戚、串门子、拾煤渣、剜野菜等乡村旧事;跳绳、弹子儿、捉迷藏、推铁环、踢毽子、玩灯笼等童年趣事;纺车、织布机、石磙石磨、老井老屋、花草树木、瓜果菜蔬、牲畜家禽、飞鸟虫鱼、农业作物等乡村风物;下粉条、磨豆腐、犁耙地、摇耧撒种,扬场扛包、挖沟治河、脱坯烧窑等乡村农活;说媒、相亲、转亲、换亲、娃娃亲、童养媳、近亲婚等乡村婚事;公社的铁工厂、兽医站、良种场、卫生院、粮管所、供销社、邮电所、广播站、食品公司、拖拉机站……这不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豫南农村的百科全书、“三农”历史,也是中原乃至全国农村的缩影。

第二,基本相同的情感倾向。这些作家对故乡的人事物理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把对淳朴村民、天真玩伴、慈母严父、乡里乡亲的真情实意,倾注于笔端;把月下村庄、朦胧夜色、打麦场上、大树荫下、集市摊点、田间地头发生的故事,重新搬上了媒体;把晨昏炊烟、夕阳晚照、春塘蛙鸣、夏树蝉叫、秋田蛐声、冬雪红梅等乡村景观,浓墨重彩描摹于纸上。他们为乡人、乡物、乡事、乡土、乡音、乡韵、乡恋、乡思、乡趣、乡愁谱写了一曲曲深沉缠绵而又撩人心醉的交响乐。在作家们心目中,故乡是他们永久的牵挂、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家园、文化的根脉、创作的源泉。

第三,基本相似的艺术风格。这群作家大都在基层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教育、文秘和新闻报道等工作,其作品大都具有新闻特点,但不是新闻体;虽有真实的人物、故事,但不是传记体;虽有作家的亲身经历,但不是自传体。不过,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写实”。他们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直朴的民间语言进行创作。因此,我把这类作品命之为“纪实性散文”。一是“散文”,二是“纪实”。这种“纪实”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内容大都实指。作品中的地点大都是作家所居住的市、县、乡、村、庄及其周边,能从行政区划的地图上查找到;其中的名胜古迹、地域风物、民风民俗、特色小吃……无任何虚构。王太广、王新立笔下的汝南乡村,牛林、姚国禄笔下的正阳乡村,李新华、朱国喜笔下的确山乡村,刘樟、邓敏笔下的泌阳乡村,陈宏宾笔下的上蔡乡村等,都描写得真实而具体,生动而形象。

二是人物大多真实。作品中有些人物的身份、单位、事迹等,能从户籍管理或人事档案中查询到。但作家绝不仅仅满足于描写这样的真实,而是将重点放在突出人物的气质、风度和个性特征上。如王太广《乡医》(《回望乡村》)中的乡村老中医杨成堂、牛林《第一次会议》(《清水河》)中的粮管所长琚景文等就属于这类人物。

三是故事多是实际发生过的。文以情生,情因物动。作家之所以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些往事原滋原味、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来,一为抒情,二为赞美。如王太广《车把式》(《回望乡村》)中所记的农村交通工具的变化;刘樟《故园遗梦》(《一方水土》)中所写的故乡“三闸口”的前世今生;陈宏宾《故乡那井那水》(《乡村那景那情》)中所说的农村饮水的发展等,都是农村曾经发生过的真事,叙事寓情,发乎于心。

这种以“纪实性散文”为主的流派,其纪实性的内容、白描式的摹写、民间化的语言,更加凸显了其文学流派的特色。

新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根据接受美学的原则,在社会上和读者中,比文学流派中的其他作家影响更大一些,知名度更高一些;二是根据流派形成的要件,其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必须是流派特色最集中最突出的。据此,笔者认为有三位作家可为其代表:

其一是王太广(代表作品是《回望乡村》)。

(一)《驻马店日报·副刊》自20104月开设《乡土天中——王太广散文》专栏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引起当地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哪一周没作品刊出,有些读者还会打电话询问。在2011年的河南省阅报评报会上,诸多专家对这个专栏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该栏目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栏目类二等奖”。《天中晚报》自20123月开设《回望乡村——王太广新作选》栏目后,不仅拥有大批读者,还因此增加了报纸订户。可以说王太广的作品有着比较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回望乡村》于2011年底被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后,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专门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有近百篇书评见诸报端。在市新华书店举办签售活动后,成为本土作家销量较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还一度成为驻马店人赠送亲友的礼物。可以说,王太广及其《回望乡村》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读者中的影响和知名度,都是这一流派其他作家和作品难以企及的。

(三)《回望乡村》的语言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这部作品语言通俗、直朴,大众化、口语化。比如,当“我”怕出力时,娘说:“劲是‘奴才’,不掏劲不出来。”推磨前“我”怕冷,娘说:“乖,使劲推吧,一会儿老天爷就给你披上火龙袍了。”《推磨》里这些民间话、百姓语,深入浅出,富有哲理。

(四)《回望乡村》具有写实的艺术风格。它以文学手段作文,以春秋笔法写史。我在《一半是文学,一半是历史》(见《驻马店日报》2012763版)一文中对此作过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此不赘言。

可以说,《回望乡村》20多万字、87篇作品,所展示的流派题材之全面、情感倾向之鲜明,艺术特色之突出,皆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之作。

其二是刘樟。刘樟回望乡村题材的作品,与这一文学流派作家相比最多。三部散文集总共94篇文章37万余字,大概有70多篇作品内容全是写其家乡泌阳县的。凡泌阳的山川人物、文化遗存、作物矿产等,在作品中都得到了或微观或宏观的生动反映,这些内容与这一流派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三是牛林。他的散文集《清水河》,在正阳县反响较大,有关评论也不断见诸报端。作品中所写的农村蹲点回忆、工作经历,“捅天”纪实都与“三农”有关,且多以新闻人的眼光进行透视。因此,这部作品具有这一文学流派的诸多要素。尤其在语言上,不仅有流派的朴实、通俗、直白之风,而且还多了新闻人的尖锐、泼辣之个性。

除这三位外,其他几位作家的作品也都与这一文学流派的建构要素相吻合,并在创作手法上各具特色。如姚国禄《月光下的村庄》抒情味浓,叙事通俗自然。如果说王太广的作品多叙事寓情,牛林的作品多叙事论理,刘樟的作品多在叙事中抒情、议论,而姚国禄的作品却多在抒情中叙事。其余作家的作品,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点评。总的来说,这些作家都堪称这一文学流派的骨干。

新文学流派的冠名

从纯文学理论角度看,经过上述论证,这一自然形成的文学流派只剩下一个冠名问题了。两年多来笔者曾以汝南派、天中派、天中山派、淮汝河派、草间派、草根派、泥土派等加以冠名,并苦思冥想着以种种理由加以阐释,但最终都未能确定。而王太广《回望乡村》的题材和特色在笔者脑海里反复出现。于是,思之再三,舍近求远、就叫“回望乡村派”吧,其理由是:

(一)以“回望乡村派”冠名,是因为这群作家对这一类题材有着充沛的创作激情,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这可以保持这一文学流派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王太广至今仍在这块沃土上继续努力地耕耘着、开拓着。他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设专栏,连续几年从未间断,还时有新作相继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等全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继续着这一流派的发展,扩大着这一流派的影响。这对于这一流派的巩固、拓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以“回望乡村派”冠名,作家可以反映乡村新近发生的社会现实,也可以“回望”更加久远的历史真实;可以写自己的家乡,也可以写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乡村;作家可以是驻马店人,也可以不是驻马店人;体裁可以纪实性散文为主,也可以是其他文学形式。如此,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家群体就会越来越壮大,创作站位会更高、立意会更远、视野会更广。他们可以在更大的时空、更宽的领域,以更新的手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以“回望乡村派”冠名,则体现了这一流派的文学主张——为“三农”书写历史,为人间“留住乡愁”。作家们以其生花之笔,为时代立碑,为乡村立言,为农民立传,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他们的创作裹挟着泥土芳香,充满着时代气息,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忍辱负重、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他们在描述农村、农民的穷与富、苦与乐、悲与喜、俗与雅、坚守与创新、现实与理想、问题与期待等矛盾体的快速转换与伟大变革中,艺术性地再现了中国广大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家,时代呼唤这样的作家,人民离不开这样的作家。

当然,这一新的文学流派与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其开始形成之时,不可能完美无缺。比如,在语言的运用上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缺乏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内容上有堆砌素材的现象等,这就需要此类作家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