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汉服青年的文化年味
摘要:讲史记吟诗经猜灯谜掷投壶--贵州汉服青年的文化年味 新华网贵阳2月23日专电(记者 李平)正月初三,一群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青年,因酷爱汉服而聚,着各式汉服冠冕
讲史记吟诗经猜灯谜掷投壶--贵州汉服青年的文化年味
新华网贵阳2月23日专电(记者 李平)正月初三,一群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青年,因酷爱汉服而聚,着各式汉服冠冕,在游人如织的黔灵山公园讲《史记》、拉二胡、写春联、猜灯谜、吟风月、掷投壶,用汉文化给市民贺新春、拜大年,成为闹市公园一道独特的春节文化景观。
“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在古韵悠扬的《礼仪之邦》乐曲中,6位身着或鲜红、或米白、或靛蓝汉服的少女翩翩起舞,她们绚丽的舞姿立即引起游人的注意和拍照。
“穿汉服闹新春、用古礼递文明,让我们这些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群众大开眼界。”游园市民刘燕说,现在的节日氛围相比过去淡了不少,需要这种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活动充实群众生活。
当身着仿汉制直裾冕服的梁鹏,用鄂北豫南的中原调吟诵《关雎》、用岭南调吟诵《木瓜》等《诗经》名篇时,市民周荣华大呼过瘾。“从来没有听过,耳目一新,大长见识。”
梁鹏说,为了能用抑扬顿挫的音调吟诵这些《诗经》名篇,他曾专门向人请教学习过吟诵法。
除了舞蹈、吟诵节目,30多位穿汉服的青年还各展技艺,有的手写春联,有的胡声引蝶,有的一展拳脚,有的猜灯谜……在掷投壶与猜灯谜环节,不少市民主动加入进来,嬉笑声、懊悔声此起彼伏。
“我们这次活动没有任何商业赞助和商业回报,每个人都自费购买汉服和表演道具。”本次活动发起人李雪瑶说,由于成员都是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发烧友”,彼此间也称为“同袍”,喻为志同道合、复兴汉服之意。
“春节里,除了现代的华衣美食、网游美剧、微信微博,我们还有多彩汉服、悠久的历史文化‘站台’。”专程从近100公里外的安顺市赶来参加这次“穿汉服”闹新春活动的王海平说,穿汉服只是形式,核心是希望通过穿汉服等方式,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不少市民表示,虽然这些年轻人穿的汉服各异,节目表演也略显散乱,但春节需要这样看似不豪华、不专业,但却充满民族文化气息、能勾起无限回忆的年味。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