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文史研究

走进红石崖 探寻女娲遗迹

2015-04-24 08:34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晚报记者 陈军超 余斌 /文 侯飞/图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吴伯萧游览遂平县红石崖地区之后写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猎户》。《猎户》在媒体发表后,被选入全国

□晚报记者   陈军超   余斌 /   侯飞/

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吴伯萧游览遂平县红石崖地区之后写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猎户》。《猎户》在媒体发表后,被选入全国高中语文教材。从此,遂平红石崖的美名传遍全国。遂平古称“房国”,很多人知道遂平是房姓的祖居地,知道山西、辽宁等处都有女娲遗址和传说,却很少有人知道遂平还是人类始祖女娲的封地,更鲜为人知的是,女娲就是在遂平县红石崖地区,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

 jish1504103.jpg

女娲雕像。

“你们看!”带我们上来的张俊亭老先生指向远方说。

“真美!”记者这才发现,我们此刻站的山顶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夕阳从云彩后露出,远处的山峰仿佛沐浴在金色的佛光里,近处山坡上的树木镀上了耀眼的红色,山间的草坪和麦田闪烁着耀眼的金色,远处的一汪潭水波光粼粼,给人温暖而宁静的感觉,古老的寨墙则被染成了铜色,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蓝天、白云,还有眼前这让人窒息的美景,瞬间,听不到风声、鸟鸣,此刻,时光似乎凝固了。

这,就是女娲曾经生活过的风山寨。

风山寨位于遂平县嵖岈山镇的红石崖村。红石崖是泌阳、遂平、舞阳、西平四县交会处,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四面环山,丛林茂密。

“下去拍照。”摄影记者侯飞的一句话提醒了沉醉在美景里的大家。

风山寨寨墙外是错落险峻的峭壁,最上面的两层各能容一人立足。

 “好了。”当同事张东方紧拉着摄影记者侯飞的背包带充当安全带,帮助她完成拍摄,示意大家把他们拉上去时,望着陡峭的山崖,站在寨墙上的人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记者一行,是在遂平县张俊亭老先生的带领下由女娲遗址娘娘洞攀爬上来的。

传奇娘娘洞

娘娘洞就在歇子沟的南侧。

歇子沟村位于遂平县嵖岈山镇红石崖村西的一个山谷里,东西走向。村里随处可见竹林,村中央是条小河,被村民称为娘娘河。

因为女娲是风姓氏族,曾居住于娘娘河南岸的一座山上,这座山又叫风山。

414日下午,记者一行沿着娘娘河南岸的一条小路,向旁边的风山攀登。

风山上长满了杨树、泡桐、乌桕、刺槐等,间或能看到裸露的红色石块。大家沉醉于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中。

带路的张俊亭老先生出生于红石崖村的书香世家,曾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杰出书画家”等称号,是原红石崖小学的创办人,对红石崖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虽然老先生已75岁,但他耳不聋,眼不花,爬山越岭,脚步轻快得连小伙子都撵不上。张俊亭边走边向记者讲述歇子沟的来历。

张俊亭告诉记者,相传,新的宇宙将要形成时,女娲娘娘在红石崖炼五色彩石补天,和哥哥伏羲滚磨成亲后,住在歇子沟南山半山腰一个宽大的山洞里。有一天,女娲生了两个肉蛋,伏羲一怒之下,把这两个肉蛋扔到下面的山沟里。

一年后的一天,伏羲到沟里砍柴,见这两个肉蛋仍完好无损,很好奇,走近仔细观看时,发现肉蛋内似乎有动静。伏羲感到很蹊跷,就抡起斧头把两个肉蛋砍开。没想到从肉蛋里蹦出50个男孩和50个女孩。伏羲喜出望外,把他们一个个抱回山洞。这100个孩子就是女娲的后代。从那以后,那条沟就叫歇子沟。

“女娲住过的山洞叫娘娘洞。”站在一块空地上,张俊亭指着山上隐隐露出的一个洞口告诉记者。

娘娘洞前有一棵造型奇特的老构树,像一个倒立的“人”字。洞口3米宽、4米高。洞内有二三十平方米,洞尽头向下延伸,深不见底。张俊亭告诉记者,下洞深约两丈,使用工具才能下去,呈U形拐了一个弯,下洞洞的尽头和洞口平行。

娘娘洞往上爬到山顶,就是风山寨。洞口到山顶没有路。站在娘娘洞向上望,只能隐约看见红色的墙体。

风山寨寻古

jish1504102.jpg 

风山寨寨墙。

紧抓山石缝隙中的树枝,脚蹬崖壁上的石窝微微移动,记者一行跟着张俊亭向上攀爬。张俊亭提醒记者,山石中伸出来的一些树枝有的是枯枝,一受力就会断裂,一定要判断准确再拉。侧望旁边的谷底,记者头皮发麻,跟在张俊亭身后,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

当一尺见方的石块垒成的寨墙映入眼帘时,满脸灰土的记者一行终于登上了山顶。

风山寨约有一个足球场大,东南方有口水井,山寨内长满了黄荆。号称“千年锯不得板,万年架不得桥”的黄荆树如今成了这个山寨的主人,每棵都有2米多高。

山寨占据风山山头,大石块围成的寨墙绕山头一圈,有些地方已经塌陷。吸引记者的是一个宽约3米、长约10米的大石台,坐在石台上可俯瞰山寨。石台紧靠寨墙,从石台上可登上寨墙。寨墙墙体呈古铜色,用大石块堆砌而成,最高处约有4米。站在寨墙上望下去,美景尽览无余。

张俊亭告诉记者,传说这是人们为祭奠女娲的功德,在山顶上修的石寨,这里原来还有一座庙宇,供奉女娲、伏羲,玉皇大帝及各路天神。

张俊亭指着远处一座山尖歪斜的最高的山峰说:“传说,女娲就是站在那里,将最后一块五色石直接拍在了天上。所以,那座山叫拍天山。”

站在风山寨上,能清楚地看到红石崖的地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上山下,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红色岩体和红色岩石块。

“女娲在红石崖炼出10000块五色石,用9999块把天补好了,天上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云和彩虹。而炼石补天的地方——红石崖的石头,都烧成了红色,历经沧桑岁月永没褪色。红石崖也由此得名。”张俊亭说。

风山寨充满神秘与怪异。从风山寨下山时,回首再望,不由让人大为惊叹,山顶寨墙有些地方镶嵌的石块高约2米,很难想象过去那些巨大的石块是如何运上山顶的。

“传说那里就是女娲造人的地方。”张俊亭指着南面山坡下的一处村庄说。

黄脸场村与女娲造人

黄脸场村北靠风山。

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村民王文成正在和邻居聊天。看到记者拍照,他告诉记者,没人知道这棵树有多少年了,他的爷爷曾说,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这棵树的来历。

王文成还记得,他小时候的夏天,经常在树下听村里老人讲古。印象最深的就是黄脸场村的来历了。

据老人们讲,一天狂风大作,将站在风山顶的女娲顺山坡刮到了山下。女娲两手着地,沾满了黄泥,便将黄泥抟成泥人,丢在身旁的石头上。说来神奇,泥人活了。女娲很喜爱,便不停地用黄泥捏泥人。

后来,女娲从风山寨石崖上拉下一根古藤,伸到泥坑内粘上泥,向外甩,甩出的泥点落地成人。这时,雷电大作,大雨倾盆而下,女娲慌忙用古藤将泥人往旁边的山石下扫,慌忙中,有的泥人被扫掉了胳膊、腿、脚,有的摔坏了耳朵、眼睛,这些人就变成了各种残疾人。这个晒黄泥人的地方,就叫黄脸场。由于人都是用泥捏的,中国人的皮肤就是黄色的。

王文成告诉记者,村里有7户人家,30多口人,60亩山地,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没出去的在村里开了一个农家餐馆,生意也不错。村民们生活得都很好。

千风寺遗址与女娲文化

传说中女娲的遗迹,似乎无处不在,陕西省平利县、河北省涉县、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山西省晋城市的泽州都有遗迹;河南省西华县有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鄂西北边陲竹山县有女娲山、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有女娲陵寝的传说等。遂平的女娲遗迹则与女娲文化相伴相生。

遂平县嵖岈山镇镇长徐俊启介绍,相传女娲迁徙到房地以后,在遂平西部山区的“千风躲”落地生根。女娲传说中的一些地名、山川、河流均可在现今找到实证。“千风躲”遗存至今依然可寻,这是女娲在遂平落户的户口簿。这里还有女娲居住过的娘娘洞、女娲墓、千风寺以及“前阳风寺”和“后阳风寺”等遗迹。

遂平县有不少风俗习惯也与女娲文化紧密相连,如小孩戴风帽、穿披风纪念风姓女娲,有求保佑平安之意;家家用铁鏊子烙馍,据说也是女娲娘娘传下来的习俗,名曰“补天”。

遂平人为纪念人类母亲的始祖女娲,还创造了象征女娲崇高、神圣、神秘的字符,将它绣在老人的衣帽上,刻在家具上,寓意富贵、长寿、吉祥;将它雕在屋宇、兵器上,希望能避邪。

千风寺乃是女娲部族祭祀的地方,相传寺内供奉着风姓始祖女娲,后来女娲坐金莲升天,此寺又名金莲寺。

红石崖村西,记者在一处山湾里找到了千风寺遗址。在千风寺遗址入口的女娲广场,女娲雕像已基本建成。女娲雕像为铸铜雕像,女娲手托“五色石”,以“补天”传说立意,呈飞天姿势,身体如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

徐俊启介绍,去年3月,遂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 “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如今,女娲文化与旅游业有机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