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娱乐

摄影圈里的“老农民”

2015-05-19 08:44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摄影圈里的“老农民”王忠民:我只想记录传统的耕作□苏弼坤 王忠民和乡亲们在一起。“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就是黑黑的皮肤、一脸的褶子、粗糙的双手,还有

摄影圈里的“老农民”

王忠民:我只想记录传统的耕作

□苏弼坤

yuanzh150583.jpg 

王忠民和乡亲们在一起。

“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就是黑黑的皮肤、一脸的褶子、粗糙的双手,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516日,王忠民老师一边翻看自己拍的照片,一边讲述自己的农民情结。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己就是农民】

王忠民说,虽然他现在生活在城市,并且是从驻马店日报社退休的,但他认为,自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1946年我出生在新蔡县河坞乡,打记事儿起一直到1963年应征入伍,因为条件实在有限,别说用照相机,我连胶卷都不知道长啥样。”王忠民告诉笔者。

王忠民和摄影结缘,还得从1965年他在部队做通讯员说起。那时候,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但是有一点儿“与众不同”——热爱写作,并且作品多次被刊登在军报上。后来,他负责全连的通讯任务,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第一次见到了相机,并且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工作专用相机。

“那时候,每次从部队回家,看着家里辛苦种地的人,就想如果能用相机记录下家人的辛苦多好。”王忠民说,当时他并不知道传统的农耕方式有一天会成为历史。

46年拍摄上万张照片,记录农耕文化】

1969年,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在新蔡县当教师。虽然当了教师,但通讯工作我一直没有丢,摄影自然也少不了。”王忠民说,从到地方做教师并“兼职”做通讯员,到真正在报社做记者,对农村的纪实摄影一直是他的追求。

“或许是因为工作原因,那时候我只是在每年农忙的时候,挤点儿时间,带上干粮,背上相机,去泌阳深山里或回到老家记录农村的生活。我能感觉到农村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自己原来看似平常的东西或许有一天会消失。”王忠民说,从那时候开始,他慢慢意识到农村的传统、农民的“原汁原味”,包括那些传统农耕方式也许应该被记录下来,或者说应该被“抢救”下来。

“我们都知道,悠久的华夏历史就是从农耕开始的,数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从封建社会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那时的农民过的是耕播收打靠人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王忠民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慢慢地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历史久远、传统的耕作方式,是那样让人留恋,让人难以忘怀。它似乎已经凝固成历史,发展成文化,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虽然我每年都去农村,但是从2006年退休后,对农村的纪实摄影才完全占据了我的摄影生活。”王忠民说,46年来,在农村的土地上,他按下了近万次快门,这些照片记录下农民的农耕生活,包括一些已经绝迹的农耕现象。

【给农民朋友送照片】

“过去很多农村人一生也没有照过一次像。在泌阳的一次拍摄中,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说他从来没见过照片,我感觉心里好像被戳了一下,很心酸。”王忠民说,自己当时就决定,拍好照片后一定要洗出来,送给他们每人一张。

从那以后,王忠民将自己拍的很多照片都送给了农民朋友。

王忠民说,为了拍照片,他去过青藏高原,到过南非大草原。但是,他认为,这些记录农村生活的照片是最珍贵的。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