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已发掘656个
摘要:原标题: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已发掘656个 当时流行看图说话 昨天,浙江考古圈出了一本书,北京故宫、上海复旦、华东师大,还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专家都赶到了杭州,为这本
昨天,浙江考古圈出了一本书,北京故宫、上海复旦、华东师大,还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专家都赶到了杭州,为这本书的出版捧场,还聚在一起开了个研讨会。
什么书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书名叫《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图录,目前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刻画符号,全在这本书里,有656个,符号种类超过340种,填补了良渚刻符的研究空白。
其实,钱报读者可以说是看着它长大的。这三年,这本书的每一次进度讨论,或是在良渚器物上发现某个重大符号,比如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疑似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钱报都进行了报道。
那么,既然良渚刻符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它是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恐怕还不能这么说。”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张忠培昨天说。
既然还是个谜,我们不妨脑洞大开——5000多年前,良渚人没事的时候,就在陶器、石头、玉器上发发朋友圈,他们到底说了点什么呢?
壹 大眼睛,小胡须,貌似猪的鼻子,萌萌哒。看样子,这应该是某只小动物,究竟是谁?
1972年,有人在江苏澄湖采集到了这个陶罐,口子上已经残破了,但惊喜的是,罐身上一圈有5个图案,仔细看,似乎都是不同的动物形象,比如这只,有学者觉得是猫,你看像不像?
难道是这个罐的主人的宠物?其实,这些图案都是罐在烧之前刻的,用的是竹管,或者断掉的芦苇管,线条流畅,而且五个图案大小差不多,留白合理,很明显之前已经设计好,不是即兴发挥。
贰 鸟崇拜,在新石器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到了良渚文化,更达到一个新高度,到处都是“鸟语”。当然,它不会随随便便出现在任何器物上,只会挑高级的地方呆,比如玉璧、玉琮,这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只鸟就被刻在玉璧上,而且还站在一个高台上,高台里还刻了类似龟、蝎子的动物。设计师很直白,这就叫:鸟立高台。可能与祭祀有关,算是良渚文化中作为人的巫师,和以鸟形象出现的天神之间交流的密码。
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及有位国王,他的名字居然就是这个Logo!你如果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能在一块陶块上看到这个标志。到底是谁抄袭谁?大家几乎是差不多同时期的小伙伴啊。
叁 不用小记多说,你一定会脱口而出:这不是“郑”字嘛!
这个“字”,就出现在平湖庄桥坟遗址一块石钺的角落上,旁边还有一些凌乱的线条,但仔细看看,又有点像鸟。
“郑”只是我们的猜想,良渚刻画符号里,能和现代文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这个了。而656个符号里,跟甲骨文有点像的,也只有30多个。其实,“郑”的左右两边隔得比较开,中间留的空间有点大,所以这个符号很可能是两个单独符号。
肆 人家都是发个图,这个余杭南湖的良渚人居然在圈足罐上发了一句话,12个“字”!
这是其中一个图案,很明显又是一个小动物,你猜是什么?
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是“虎”,只是略瘦弱了点。他还读出了其中8个字:朱旗践石,网虎石封。
这并不能连成一个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实,多个符号成组出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已经可以成词成句了,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已经很高级了,会说整话了!
只是,他究竟要说什么呢?有专家觉得,可能是“人拿着劳动工具钺去抓老虎。”不过,小记提醒,良渚人不一定是从左到右“打字”的哦。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钱江晚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