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2015-06-18 09:35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民谣里讲的,是庆祝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昨天,本报推出“文明河南·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民谣里讲的,是庆祝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昨天,本报推出“文明河南·情暖端午”活动,不少读者通过微信、微博、热线电话与河南商报联系,讲述了记忆中的端午节。

    南方

    吃咸鸭蛋、赛龙舟

    这些传统有上千年了

    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学的小天同学家在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她回忆,过端午节要吃绿豆糕和“五黄三白”。其中五黄是指雄黄酒、黄瓜、咸鸭蛋黄、黄鱼、黄鳝;三白是大蒜、茭白、白鲞。此外,过端午时,女孩们还会穿上白竹布衣服,在头上插几朵栀子花。

    她说,“五黄三白”具有抗菌解毒、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做绿豆糕的绿豆得先去皮,并提前一天泡好,制作时,得先把绿豆压成粉,然后放到温热的锅里,浇点油、加点糖,味道美美的。

    网友小君来自广州韶关,她给河南商报官方微信留言说,每年端午节,家乡的西河都会搞龙舟赛。西河里,五六支队伍同台竞技,船头人一边大力敲鼓,一边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为划龙舟的同伴找节奏。队友也毫不含糊,整齐地挥动着船桨。

    河岸两边也被看热闹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看到有龙舟“超车”,观众会爆发响亮的欢呼声。这些传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北方

    插艾草、缠五色线

    这些习俗被人淡忘

    “划龙舟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太遥远了,我小时候连粽子都吃不上。”郑州市民间手工艺品收藏爱好者李茜说,她老家在郑州市郊十八里河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糯米、蜜枣都还很贵,即使过端午节,家人也舍不得买来包粽子。

    那时候,家里炸点焦脆的“麻页”,再撒上芝麻粒,就算是端午节改善伙食了。

    不过,每年端午节天不亮,母亲都会在她们姊妹三人手腕上绑上五色线、在脖子上挂个香包,还千叮咛万嘱咐,即使不想戴,也得等到太阳出来才去掉,说是能避邪免灾。

    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是香包,有挂扇子上做扇坠的,有挂在顶子床上的,还有挂在小孩子的小推车上的,还有小孩子手腕上戴的“小柿子”、“小辣椒”。

    李茜感慨说,现在条件好了,想吃粽子随时可以买来吃,可门前插艾草、挂香包、缠五色线这流传千年的习俗,却已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故事

    让娃娃拿起针线

    传统文化不能丢

    微信网友归朴园说,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让她与不少“香包奶奶”结成了忘年交。2011年,归朴园在郑州市人民路边偶遇了卖香包的赵奶奶,她的香包针线细腻,每一种小动物都各有形象,形象不同,纹饰也各不相同。

    此外,还有极富中国特色的金锁香包:用布片剪裁成锁形,包裹着苍术、丁香、砂仁、艾叶等多种中药,再用金线绣上“一生平安”、“吉祥如意”等字样。

    “南阳朱奶奶的香包做得比碗大:是五个小娃娃围抱一个大南瓜,寓意五子登科。”归朴园还结识了做“田园派香包”的王奶奶。

    王奶奶今年60多岁了,常骑着挂满香包的三轮车走街串巷,“让娃娃捏起针线,传统文化才不会丢。”她说。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大河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