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清代王家兄弟曾“联名高第” 最终双双进入翰林院

2015-07-22 09:44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df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乾隆南巡图  文/刘绍义  从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在这些状元名录中,有一个叫王以衔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

乾隆南巡图

  文/刘绍义

  从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在这些状元名录中,有一个叫王以衔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浙江湖州的状元名录里,也有一个名叫王以衔的人。他们都是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原来他们就是一个人,王以衔祖籍安徽休宁合阳(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参加考试时,他已经是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了。

  王以衔是复试出来的状元,他和哥哥不但让当年的主考官窦光鼎一波三折,降职复职,连乾隆皇帝都给惊动了,这都与和珅有关。好在上天有眼,最后的状元还是落在了王家,只是不是哥哥王以铻了,变成了弟弟王以衔。

  原来,王以铻、王以衔兄弟二人都参加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的“高考”,最终,哥哥王以铻得了第一名(会元),弟弟王以衔荣居第二。“兄弟联名高第”的消息,让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群议哗然”。和珅连夜向乾隆皇帝汇报说:“窦光鼎长期担任浙江学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泄露了试题。因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试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

  乾隆皇帝听了也觉得事情有点蹊跷,就换掉主考官重新进行复试。复试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在复试时,原来第一名的王以铻以试卷“疵累甚多”为由,被置于榜末,并取消了殿试资格。王以铻尽管满肚子委屈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成为和珅和窦光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此时的窦光鼎早已降为四品,与其一起受牵连的还有副考官礼部侍郎刘跃云和内阁学士瑚图礼,他们的官位也分别降了四级。

  窦光鼎是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的进士。他脾气耿直,办事认真,长期在王氏兄弟的第二故乡浙江为官,主要担任浙江“学政”,主管教育考试事宜。因为他曾经揭发过和珅在浙江的爪牙富勒浑、陈祖辉、王亶望等人的贪墨罪行,故被和珅一直视为眼中钉。

  复试结束后,考官们把排过名次的前十名交给皇帝圈阅。大家拆视弥封,一看一甲一名,是原来的第二名王以衔。由于原来第一名的哥哥王以铻被取消了殿试资格,第二名王以衔又顺理成章地成了状元。这说明考官窦光鼎等人根本没有弄虚作假,没有作弊。

  看到如此结果,和珅也惊得目瞪口呆。当听到乾隆问这是谁录取的时,纪晓岚连忙回答是他取的。瞠目结舌的和珅呆了很久才想起向乾隆上奏:“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认真,亦无私弊。如有失当,何妨易置。”和珅到此时还没忘让皇帝换下状元这个人。乾隆皇帝看着和珅和众人说:“若次则彼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于是“胪唱之日,舆论翕然,盖以二王素著才名也”。

  值得庆贺的是,35岁中状元的王以衔成了翰林院修撰,他的哥哥王以铻因为学识渊博,经史根底深厚,后来也进了翰林院。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