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三农 新农村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2015-08-20 07:5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df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魏银初平菇生产在我市已大面积推广,大多以发酵料栽培模式为主,原料来源丰富,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明显,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有利于农产品下脚料的转化

魏银初

平菇生产在我市已大面积推广,大多以发酵料栽培模式为主,原料来源丰富,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明显,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有利于农产品下脚料的转化,现将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培养基配方。1.玉米芯80公斤、麸子15公斤、石灰粉2公斤、水适量。2.玉米芯100公斤、麸子5公斤、石灰粉3公斤、复合肥0.5公斤、发酵剂0.1公斤

二、培养料发酵。第一天,首先将玉米芯和石灰粉加水拌匀后堆在铺有薄膜的地面上预湿,发酵剂和麸子单独加水预湿堆放。第二天,将其他辅料全部加入(抑菌剂暂时不用)并一次性补足水分,以后不再加水,料堆高1、宽1.8~2,长度不限,每堆干料不少于150公斤。料堆应拍成外实里松,每隔30厘米打一个直径10厘米的通气孔,然后覆透气性覆盖物,24小时料温达到30~4548小时(也就是预湿后第四天)可达55~60,当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注意将外面和底层物料翻至堆中。首次翻堆后,物料温度会迅速升高,最高可达75,稳定在65左右,此时物料中的微生物繁殖达到高峰,物料的颜色、气味及其他性状加剧改变,这个阶段可持续2~3天,必要时可在料堆上重复打孔,以增强物料内的供氧量。当物料颜色变为红褐色、料堆表面布满白色菌丝、物料散发出的氨味逐渐减少时,即可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次数2~3次,栽培者应视物料变化及均匀程度增减翻堆次数。

三、装袋接种。发酵好的培养基为红褐色,气味芳香,无氨味,培养基中布满有益的放线菌,不粘手,手感柔软,富有弹性,此时加入抑菌剂即可装袋播种,采用三层播种法,即在袋中间要播一层菌种,并在袋子两头撒种封面,用种量为8%~15%

四、管理技术。1.发菌管理:将接好种的菌袋在培养室成批平放摆好,一般3~5层高(夏季1~2层),每行间距离50厘米~60厘米。在码好的菌袋中间放一支温度计供检测温度。发菌室保持黑暗,每天通风一次,约40分钟,室温以15~20为宜,超过25立即开窗降温,培养7天左右要翻堆互换位置。

2.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用手触摸菌袋,硬挺结实有弹性,菌袋表面聚集有黄色小水珠,表明已达生理成熟,可搬进出菇室催菇。将菌袋码4~6个高,袋口解开,行距不少于60厘米,每天向空间喷水3~4次,保持湿度85%,结合每次喷水通风30分钟~40分钟。室内光线不宜太暗,以免出现长柄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适当增加喷水量和通风次数。头潮菇采收后清除袋口残留菇根,清扫室内,喷洒石灰上清液,室外喷0.5%敌敌畏溶液驱杀害虫,再按常规管理7~10天可出第二潮菇,如此管理直至出菇结束。

(作者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