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新晋获奖者金宇澄现身上海书展对谈会
摘要: 我写的《繁花》只能代表中国上海一个地方的某些特点,不可能与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致。”昨天下午,在以“中国想象和中国书写”为主题的文学对谈上,刚获
我写的《繁花》只能代表中国上海一个地方的某些特点,不可能与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致。”昨天下午,在以“中国想象和中国书写”为主题的文学对谈上,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金宇澄观点鲜明,引得参加对谈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前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频频点头。
因为青年时代接触了一本讲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儿童从北京迁移到乌鲁木齐的小说,让阿克曼开始对汉语发生兴趣,“我当时觉得中国特别神秘而有吸引力”。这也得到了德国著名中文翻译学者马海默的赞同:“许多西方人想象的中国,就是田园牧歌式的。”
不过,在参与对谈的中国作家李洱眼里,现实中的中国毕竟要复杂得多,“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在来中国之前和之后,是完全不同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不能重合。”金宇澄则讲了一个具体例子,他的一位法国作家朋友曾想写一部爱情小说,主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位法国纱厂主和中国女工的故事,“那个时候上海的纱厂没有法国人开的,在他的构思里,女工傍晚逆流划船到苏州河上游的场景也太不现实,一看就是他不了解上海。”
在阿克曼看来,有些内容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生存,“普希金对于俄国人而言就像亲人一样,但外国人很难迷恋上他,这是我到了俄罗斯,并接触俄语才深切体会的。”阿克曼还笑说,他的好友、中国作家刘震云有一次问德国朋友莱茵河有多深,朋友却反问他“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的莱茵河”,“这让刘震云哭笑不得,也说明了中德思维方式的差异巨大。”
马海默认为,好的小说不应该刻意划分好人和坏人,应该表现的是真人。这点尤被金宇澄认可,“《繁花》中的饭局只是七嘴八舌,是展览会、城市故事会,故事是简单几句的处理,却是世象的边角料。其实我们都参加过这种毫无意义的饭局,是无意义中的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写出来,不是劝世警世小说、思想哲学小说,没明显目的,而是以鲜活的故事取胜。”
图为金宇澄(右一)与专家学者对谈。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