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戏曲

驻马店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性贡献

2015-11-03 07:4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dm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 刘清珍 陈 岭 刘绍云三、剧本的创作中国戏曲有很多剧目与驻马店有着密切关系:取材于驻马店故事的剧目。如《四进士》(上蔡)、《梁山伯与祝英台》(汝南)、

 

 

         刘清珍 刘绍云

(下)

三、剧本的创作

中国戏曲有很多剧目与驻马店有着密切关系:

取材于驻马店故事的剧目。如《四进士》(上蔡)、《梁山伯与祝英台》(汝南)、《李天保娶亲》(遂平)、《天仙配》(汝南、西平)、《桃花庵》(上蔡)、《古城会》(驿城区)、《蓝桥会》(新蔡)、《千峰寺》(遂平)、《齐寡妇大闹沙河店》(驿城区)、《审头刺汤》(源于新蔡有关白玉杯的传说)、《平贵别窑》(源于新蔡有关“王三姐”的传说)、《三打雷音寺》(源于驻马店有关“李闯王火烧严禧寺”的故事)、《刘都堂》(上蔡刘光国的故事)、《平蔡州》(汝南、遂平)、《杨靖宇》(驿城区)等。

樊粹庭、万道同新创或改编的剧目。

樊粹庭先生一生新编或改编的剧目大约有60来部,其中独创37部、改编21部,至今仍有很多剧目盛演不衰。他的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很》《义烈风》;四大喜剧《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洛阳桥》;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新编历史剧《王佐断臂》《杨满堂》《再生铁》《宋景诗与武训》等影响广泛而深远。

万道同先生不仅创立了“丝弦道”新剧种,而且一生新编或改编的剧(曲)目也很多,有人说是30多部、有人说是20多部,至今仍在不断上演的有《李豁子离婚》《柜中缘》等。

驻马店多剧种相互改编的剧目。解放前后,驻马店曾有二十来个剧种活跃在全区城乡。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汉剧、花鼓、豫剧、越调、曲剧、道情、宛梆、二夹弦、太平调等,而本地土生土长,或外来者在此长大的剧种有卷戏、锣戏、罗卷戏、丝弦道、杠天神等。各剧种互相交流、互相改编,客观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剧作。

四、流派的成熟

豫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豫东、豫西和祥符调三大派,而豫中、豫南的沙河调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自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起,上蔡人刘法印(外号“小垫窝”)逐渐将沙河调推向成熟,形成流派。其剧目多是生角戏,如《黄鹤楼》《提寇》《杨香武盗九龙杯》《南阳关》《长坂坡》《凤仪亭》《韩信拜帅》《反徐州》等。沙河调广泛汲取京汉路沿线的曲艺、杂技特长,表演崇尚阳刚之气,粗犷豪迈,威武凌厉;念唱口齿清晰,偷字巧妙,句式长短不拘,富于口语化;唱腔常常打破豫剧传统板式格局,节奏鲜明多变,比豫东、豫西与祥符调更加灵活。在此过程中,刘法印也形成了自己端庄大方、刚健洒脱而又细腻含蓄的风格。其代表剧目是《提寇》《黄鹤楼》等。他还熟练掌握“盘椅”、“滚刀”、“倒窜席筒”、“二起倒挂”、“咬牙切齿”等特技绝技,成为沙河调代表,与豫剧著名生角李斯忠、唐喜成、赵义庭等人齐名,在豫中、豫南一带影响很大。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宁看‘小垫窝’的光脊梁,不看某旦角的花衣裳。”

 

当代戏曲再续华章的功臣

 

新中国成立至今,驻马店人对于新时代的戏曲发展仍在谱写着新的华章,其地位同样不容低估。这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谈。

第一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这一时期,驻马店人对河南地方戏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文化教育、遗产保护、现代戏创作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1956年,西平县人冯纪汉调任河南省文化局(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管戏曲工作,直到1970年去世。其间,他不仅对河南的剧种、曲种、剧目、剧团和艺人队伍做了大量调研、挖掘、整理和整顿工作,对于现代戏(如豫剧《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创作更付出了大量心血。每有新作都认真阅读,反复观看,有时深更半夜还登门拜见作者或演员,直呈意见“供参考”;亲率剧团参加各级现代戏汇演,得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好评,受到过郭沫若、林默涵的赞扬。更可贵的是他撰写了很多研究文章,如《豫剧源流初探》《一视同仁地扶植剧种》《向优秀的传统学习》《谈戏曲艺术传统》《谈地方戏应当怎样反映现代生活》等;亲自组织编印了18集《河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其中豫剧13集、越调2集、曲艺3集。这对河南戏曲艺术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关心老艺人生活,安排老艺人工作,是河南戏曲文化界最受尊敬的领导人之一。

1958年以后,汝南人付纯砾先后担任信阳地区豫剧团团长、河南省曲剧团团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省戏曲研究所所长,为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省戏曲学会副会长,主编过《豫苑》《群众文化论坛》《地方戏艺术》《河南新剧作》等杂志。他一生发表戏剧评论、文艺随笔数十篇,自编或与他人合创的剧本三十余部,如《点点红》《压岁钱》《庞九壶坐轿》《人之初》等;由他主编的《文化小百科》1986年正式出版。付纯砾对豫剧、曲剧的发展,对河南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文化普及等方面都有独特建树。

改革开放后,著名戏曲导演、汝南人袁文娜,被任命为河南戏曲学校校长,为培养新时期的戏曲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这样说,在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里,驻马店人成了河南戏曲发展、研究、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参与者。

第二个时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在这一历史时期,驻马店人对于河南戏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所处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其代表人物是汪荃珍、苗文华、史茹等。

汪荃珍,正阳人。现任河南省豫剧院党委书记、中国剧协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

汪荃珍毕业于河南戏曲学校,师从常香玉。作为常派传人,她“主攻青衣、花旦、帅旦,其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唱腔圆润甜美,善于把握人物性格,准确细腻地揭示人物的内在情感”(《豫剧》)。她在领衔主演的《香囊记》《香魂女》《风雨故园》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周凤莲、“香嫂”、朱安等典型人物形象;在香港演出时,被香港媒体誉为“亚洲最佳女旦演员”。在从艺道路上,她创造了多个第一:掌握靠旗打绝技的豫剧演员第一人;河南荣获中国艺术节最高奖第一人,填补了全省戏曲无国家级大奖的空白,得到省政府的通令嘉奖;河南戏曲界第一位研究生,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省直戏曲院(团)第一位女团长。她在豫剧界的地位,常香玉大师似乎已作定论:“河南已经走了个小香玉,不能再流失汪荃珍。”

苗文华,西平人。现为河北省剧协副主席、邯郸市东风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2012年,在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上,她与著名艺术家姜亦珊一同获得此次大会颁发的“文化大使”奖章。

苗文华曾受到常香玉、阎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家的言传身教,得到豫剧皇后陈素真亲授《洛阳桥》《拾玉镯》,是桑振君的关门弟子,桑派传人,为豫剧在河北的发展,为传承和弘扬桑派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艺术实践中,还注意汲取京剧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唱腔风格与表演风格;主演的代表剧目有《秦雪梅》《大祭桩》《打金枝》《虎符》《朝阳沟》等。其唱腔技巧超群,表演委婉俏丽,更力主豫剧改革。

史茹,正阳人。三门峡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第10届、第11届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曾荣获多次戏曲大奖,如首届中国戏剧演唱大赛“红梅奖”,蝉联河南省第8届、第9届、第10届戏剧大赛一等奖。她主演的《虢国遗恨》获省第10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第一名、“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等。

史茹博采众长,哪派都学,崔派唱得不错,陈派的《三上轿》也唱得有模有样。她还将歌剧、京剧的发声技巧运用到豫剧演唱中。因此,她的唱腔清纯、甜美、细腻,演唱收放自如,声情并茂,表演规范大方,含蓄传神。其代表剧目有《抬花轿》《虢国遗恨》《秦雪梅》《卖油郎》《朝阳沟》等。

这三位豫剧名家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一是作为优秀演员,省级、市级及省内、省外都有,更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流派风格;二是她们都是戏曲院(团)的主要领导,负有振兴河南、河北乃至全国豫剧艺术的历史重任;三是她们德艺双馨,又年富力强,可继续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其贡献及影响将是长时间多方面的。

 

漫话因果

 

驻马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由其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造就的。世上万事万物有因即有果,并非今人炒作。

一、“传奇故事”多是戏曲文学题材的基础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特别是重大题材的大剧作必须有生动的故事,而有“故事”正是驻马店的地域文化特征。有事实为证:

驻马店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传奇文化之都”。这本身就说明这里“传奇多”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无论哪一个历史时期在此都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仅由“中国民协”命名的文化之乡就有:泌阳的中国盘古圣地,遂平的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西平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汝南的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上蔡的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平舆的中国车舆文化之乡;还有关于董永与仙女的志书记载及传说、西平流传的汪朗与仙女的故事(可视为牛郎织女的原形)。“中国民间四大传奇”,此处流传的有两个。这些传奇有的早已成了舞台剧目而盛演不衰,甚至搬上银幕,成为永久的经典。

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搜神记》中的传奇故事更多。《搜神记》为志怪小说集大成,有人认为干宝就是中国小说创作的鼻祖。小说就是叙传奇、讲故事的文学体裁。今天能看到的20卷本《搜神记》就写了大小故事454个。这些故事多是神灵怪异,也有民间传说、远古神话。这部志怪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后世的唐宋传奇、话本、小说、曲艺、戏剧以及近代以来的影视文学等艺术形式的作品,有很多就直接取材于《搜神记》,如戏曲《天仙配》《窦娥冤》《范张鸡黍》《王祥卧冰》等。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有《搜神记》中《吴王小玉》的影子。

干宝家乡的传奇文化与他的《搜神记》创作不可能不互相影响:《搜神记》的许多故事作者在家乡当早有耳闻琐记;《搜神记》的影响也一定会在作者家乡得以凸显。

驻马店的故事多而奇,就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或题材。这是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学因素基础。

二、地方歌谣盛行是戏曲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驻马店歌谣盛行有三大特点:一是歌谣多,二是各历史时期都有,三是有文献记载。比如先秦民歌《汝坟》见于《诗经》;“蔡讴”见于屈原《招魂》等文史资料,而西汉王莽时期关于翟方进父子的童谣、民谣,则见于《汉书》。《汉书·艺文志·诗赋篇》开篇就说“汝南诗歌十五篇”。这些民歌,还散见于其他文献中,可惜的是歌词不存在了。另有“解经不穷戴侍中”、“不畏强御陈仲举”、“五经无双许叔重”、“汝南太守范孟博……”、“廉叔度,何来暮……”等民谣都出自《后汉书》。在汝南流传千年的《鸡鸣歌》、晋代的《豫州歌》、南朝时的《上云乐》《鞞歌舞》《碧玉歌》,均见于《乐府诗集》。有歌谣就有词有曲,这是戏曲文学、音乐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区位优势是戏剧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驻马店市古为汝南郡辖,位于我国中部,史称“天下之最中”,是中国政治、经济、自然现象等南北转移的过渡地带,更是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线、交会处。这里的“天中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楚文化为辅,兼容齐鲁、燕赵、秦陇、吴越等各地方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地域文化。这种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自然会引来戏曲文化长时间、多剧种(曲种)的在此交流、发展、融合。所以,驻马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高、贡献大、创新多就不足为奇。

总之,驻马店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地位、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是有据可循的,非为杜撰。遗憾的是,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从来少有问津。今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仅作抛砖,以待玉音!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