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渊院士:学术带头人应视野胸怀智谋并存
摘要:原标题:学术带头人应视野胸怀智谋并存 陈洪渊 近日,5位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家陈洪渊获终身成就奖。在南京大学工作的50多
陈洪渊
近日,5位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家陈洪渊获终身成就奖。在南京大学工作的50多年中,他培养了12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其中,有3位“长江学者”、7位杰青及2位女青年科学家。同时,陈洪渊带领的团队是我国纳米分析化学领域最早的几个团队之一。
《中国科学报》记者于获奖当日和次日几次连线陈洪渊,与这位“杰出导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以探寻学术带头人的素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道等问题。
对于学术带头人的素质培养,陈洪渊认为,可用6个字概括,即:视野、胸怀与智谋。“视野”是指学术带头人视野要宽,看得要远,目标要明,而不是鼠目寸光、不顾大局,一味追求个人得失。“胸怀”是指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敬贤礼士,乐于助人;既要追求卓越,敢于挑战,又要容人让人,包涵同事同行,乐于后辈超过自己。“智谋”则是指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随机应变,善于用人;有闯关夺隘之智,决胜未来之谋。
对于“十三五”规划中的创新,陈洪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瞄准目标,基础研究要顶天,开发应用要立地;改变以往孤立的“点状”目标,形成整体性创新“链条”,把各自分割状态的“点”变成相互协作和合作联系的“创新链”。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洪渊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他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志向、人生目标等问题开始,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在他看来,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人生价值是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为国家和民族富强振兴奉献自己的精神,由此建立起理想、目标。这样才会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得失,目光远大。同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志存高远,为国忧民,科技创新之心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创新的永恒动力。”
陈洪渊认为,还应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因为宽广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纵观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动态;攀登高峰,追求卓越,解决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这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创新的推动力。”
他尤其提到了建立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既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又要有直觉思维,还要有逆向思维。这是穷究科学真理、实现发明创造的钥匙。而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陈洪渊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在营造个人刻苦钻研、独立工作环境的同时,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崔雪芹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中国科学报》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