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旅游 旅游资讯

桂林千年农具节“变脸”现代旅游购物节

2016-03-17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原标题:桂林千年农具节“变脸”现代旅游购物节图为农具节现场展示手工编织竹制品。 赵琳露 摄图为青箱村手工红薯粉制作区吸引大批民众驻足。 赵琳露 摄竹编&ldq

原标题:桂林千年农具节“变脸”现代旅游购物节

桂林千年农具节“变脸”现代旅游购物节

图为农具节现场展示手工编织竹制品。 赵琳露 摄

图为青箱村手工红薯粉制作区吸引大批民众驻足。 赵琳露 摄

竹编“鱼缸”、“酒壶”,棕草编的蓑衣,七字型茶叶槌……一件件精致灵巧的竹制工艺品和自制农具亮相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农具节,引来大批民众。初次见到这些物什的外地民众满怀好奇,问个不停。不少城里人特地赶来“淘宝”。

3月16日农历二月初八是灌阳传统农具节,也是灌阳一年中最大的圩日和最大的商品交易会。来自灌阳及周边的广西全州、兴安、湖南江永、道县等地数万名民众纷纷涌进灌阳县城,出售或购买各种农具、果苗等。

来自灌阳县黄关镇的廖铭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竹编能人”,在他摊位前除了摆放各式精美的竹制工艺品,还放有一个相框,里面装有各式获奖的荣誉证书,格外醒目。廖铭义坐在一旁,技艺娴熟地拨弄着手里的竹片,吸引大批民众驻足。

“这鱼缸不会漏水的,我用两层竹子编得很密,还在内壁刷了一层油漆。”制作竹编工艺品数十年的廖铭义每年仅是销售竹编工艺品,就可获利数万元人民币。如今他还是当地竹编艺术的传承人。

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当地农具节最早始于唐代的庙会,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为民众自发参与的现代旅游购物节。

16日一早,灌阳县城滨江路已是人头攒动,一公里长的农机农具展销一条街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农具,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家住灌阳县城的张秀娟带着从全州县过来的两位老朋友,在人流中缓慢行进。张秀娟笑称“每年农具节都要陪外地朋友来这玩”。

来自灌阳水车乡的邓继先一早挑着斗笠、竹篮等农具赶来。“每年这一天是最热闹的,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今年年满七旬的邓继先说,一个简单的竹篮两小时可制作完成,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卖四五十个竹篮,赚数百元人民币。

当天,离县城约2公里的灌阳镇大仁村搭上了农具节的“顺风车”,该村万亩梨园游人如织。2014年,大仁村梨花景观获得了“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家住桂林市区的玉海凤与朋友慕名前来参加农具节。当天早上八点半,玉海凤一行18人驾车从桂林市区出发,通过新开通的广西灌阳县至全州县凤凰镇高速公路,两小时就抵达灌阳县城。“我们是专程来玩的。”在桂林市区看山水看多了,想来逛逛农具节,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看看这些传统农具,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作者 赵琳露)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中国新闻网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