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古典文学才是网络小说的大IP
摘要: 由吴亦凡(左)、卢杉(右)主演的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即将上映,影片由籽月的网络小说“夏有乔木”少年系列改编。本报记者 钱好 从《芈月传》《琅琊
由吴亦凡(左)、卢杉(右)主演的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即将上映,影片由籽月的网络小说“夏有乔木”少年系列改编。
本报记者 钱好
从《芈月传》《琅琊榜》再到《如懿传》,一批历史类网络小说近来成了热门IP,改编影视剧频掀“古风”热潮。上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网络文学研讨会上,雷达、阎晶明、施战军等文艺评论家,围绕当下热门网络小说提出,网络文学长期以来就有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吸收;这些作品产生的人气投映出的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磁石”对大众的强大“引力”。套用流行的说法,古典文学是网络小说的大IP。
用 《诗经》谈恋爱,“新潮”网文其实很“传统”
“我们的网络文学,正在跟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产生非常奇妙的结合。”在文艺评论家阎晶明看来,这种“结合”不仅指历史的题材,也在于古典的叙述方式、对经典文学元素的应用。
此前就有不少网友戏称《芈月传》里的人物是在用《诗经》谈恋爱。芈月与黄歇约定私奔,用“交交黄鸟,止于棘”做暗语;芈姝春心萌动,说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秦王大婚时,则念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小说中许多提及历史风物的细节,比如当时的乐器有哪些、女子从几岁时开始学习演奏,以及古人如何行医、如何婚丧嫁娶等,评论家梁鸿鹰认为,这些细节增加了历史的还原度,更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瑰丽之处。
在贴着“叛逆”“新潮”等印象标签的网络文学中,其实“古典”“历史”一直是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渗透其中。且不说《明朝那些事儿》这类直接聚焦历史的故事,“宫斗文”如《甄嬛传》《如懿传》,“穿越文”如《步步惊心》《回到明朝当王爷》,都有史可循。就算是 《花千骨》 这样架空历史的“玄幻文”,里面的妖兽也大多出自《山海经》。
从一些优秀的网络历史小说中,不少专家学者还读出了古典小说的叙事感。情节的推进、氛围场景的铺陈、人物的说话方式,包括“章回体”式的结构,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一脉相承。
观众对梅长苏、黄歇的偏爱源自于文化精神的认同
“为什么《花千骨》《琅琊榜》等改编的电视剧影响这么大? 这在整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都是特别重要的现象。”评论家雷达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这些作品所传递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正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传统小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它的核是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精华的核又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个,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的。”
从《三国演义》 到唐传奇,再到明清笔记小说,那些流传最广、口碑最好的古代小说,主题不外乎君子与小人,阴谋与爱情,权力与仁义。这些同样也在今天的网络历史小说中反复出现并强化:《琅琊榜》 中的梅长苏把弄权谋,为的是冤情洗血、公平正义,他代表的是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芈月传》 中的黄歇很好地诠释了儒家谦谦君子的形象,而芈月则有明显的侠客情怀。
专家提出,观众对这些角色的偏爱,其实源自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古代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如今成为热门IP,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大众中的热度。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文汇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