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生创业的“鲶鱼效应”
摘要: 胡殿文 鲶鱼效应源自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渔夫
胡殿文
鲶鱼效应源自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渔夫为了保证沙丁鱼的鲜活,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放了一些鲶鱼进去,让沙丁鱼紧张起来,以增强群体活力,防止沙丁鱼死亡。
这种有趣的现象被人们称作“鲶鱼效应”。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要吸引大学生来创业,必须培育大学生创业的“造血机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利用县里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村民及大学生创业者种植双孢菇,以此为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园”。 最先来这里种蘑菇的是安徽科技学院三名大学生,第一季菇收下来,3个创业者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近万元。大学生创业园,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落户”创业的大学生,而且引发了“鲶鱼效应”,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小岗村创建大学生创业园的做法,让人很受启发,大学生们创业激情高,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有用武之地。有关部门不能满足于作动员、发号召和制定优惠政策,应该花大力气帮助农村改变创业条件和环境,多提供大学生创业的途径和用武之地。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
《“十三五”规划纲》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我省调研农业农村工作。他强调,农村天地广阔,农业潜力无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空间。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汪洋指出,像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和农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搞好了,等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开辟了一个天地,这对于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都是有益的。
无独有偶。4月初,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江苏调研时说,应发挥大学生创业的“鲶鱼效应”。罗富和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是在宣扬这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带动整个社会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实现一种创新创业引领。通过支持大学生这一有知识、有想法、有能力、有活力的群体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发挥他们的“鲶鱼效应”,带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变化,这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提高创业者成功率,制度扶持在行动。42岁白手起家,将一个校办工厂变成国内饮料巨头的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第三产业蕴藏着大量的创业空间,需要创业者去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宗庆后则认为,创业没有目标和理想是不行的,没有韧性也是不行的。“我年轻时就是这样的,即使只是种茶叶也要种得最好。”发挥大学生创业的“鲶鱼效应”,就要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促进人才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地方政府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拔苗助长,要切实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扶持机制。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