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艺术鉴赏 收藏

居民创办民俗文化博物馆

2016-06-16 08:3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晚报记者 高琳琳 文/图近300平方米的两层楼里,陈列着石臼、辘轳、纺车、木犁、木凳等几百件农耕民俗物品。在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烧山社区,有一座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晚报记者   高琳琳   /

300平方米的两层楼里,陈列着石臼、辘轳、纺车、木犁、木凳等几百件农耕民俗物品。

在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烧山社区,有一座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创办者是社区居民李辉福。李辉福年轻时就喜欢收藏,尤其喜欢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老物件。这几百件老物件,是他用20多年的时间搜集的。

luf1606172.jpg 

李辉福向记者介绍木钻的用法。

穿越到农耕时代

李辉福家位于市白桥路与汝河大道交叉口西北角。走进他的家,前排的二层小楼就像一个农家小院,十分简朴。

一楼楼梯口摆放着一些民俗用品,隔壁的房子里装满了旧时家里用的供桌、木桌和木床。李辉福说,这些都是他搜集的,经过简单修理后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一楼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一些装裱起来的证件,有60年前的毕业证书,还有几十年前的土地使用证。这些证件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

上到二楼,仿佛穿越到农耕时代。挑水的扁担、耕地的木犁、织布的纺织机、提取井水的辘轳,还有各种农忙时节的木制工具……一件件被淘汰的农具既承载着记忆,也记录着农耕生活的变迁。这些老物件虽然表面有些斑驳,但它们是农耕文化的记录者。

为了收藏花尽心思

为了收藏这些老物件,李辉福花尽了心思。经过他的布局和设置,老物件分为纺织用品区、民俗用品区、农耕劳作区。每个区陈列着不同的农具和民俗物品。对一些农具,李辉福进行了简单的设计,让人更明了物件的用途。

55岁的李辉福虽然不是农民,但从他收藏的这些老物件中能看出他对农村、对农民、对家乡的感情。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收藏各种老物件。收藏农耕民俗物品不仅因为喜欢,而且想留些农村的回忆。

“那时候一发工资,我就会拿着钱往乡下跑。全市的农村我快跑遍了。”李辉福说,他经常跟农民打交道,到谁家看到被淘汰不用的老物件,就跟人家淘换,要不就拿钱买。20多年下来,就积攒了很多。

接触的民俗物品越来越多,李辉福已经不再满足于收藏。他觉得应该让这些老物件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留住乡村文化的根。

随后,李辉福把家里前排的二层小楼腾空,放置这些老物件,并且有了筹备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想法。经过努力,李辉福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落成了。

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

自从民俗文化博物馆开馆后,邻居们经常到李辉福家,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藏友来交流,收购他的老物件。

“这些东西别说孩子们没见过,有的我们也叫不上名字。”邻居们说,通过李辉福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能让年轻人记住农耕历史,非常有意义。

除了喜欢收藏民俗物品外,李辉福院子后面的房子里,陈列着许多他收藏的玉器和瓷器,有些物件已经伴随他近20年了。

    在李辉福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破旧的铜钟、养着金鱼的石槽、挂着烟袋的长烟斗。各种各样的老物件给古朴的小院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神秘。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