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七”创新突破四大关键技术
摘要: “长七”创新突破四大关键技术新“大脑”智能化芯片拥有神奇的自我检测能力 22日,记者来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已
“长七”创新突破四大关键技术
新“大脑”智能化芯片拥有神奇的自我检测能力
22日,记者来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已完成各项研制和地面试验,将于25日至29日在这里择机发射,执行首次飞行试验任务。“长七”运载火箭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其新“大脑”的智能化芯片拥有了神奇的自我检测能力。
发射看点
四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
记者了解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其新“大脑”的智能化芯片拥有了神奇的自我检测能力。全箭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8吨和120吨两种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采用三维无纸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总装数字化研制新模式,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使用新型总线控制,实现了系统级冗余;采用绿色、环保制造工艺,“新三垂”测发模式,缩短了发射场的工作时间;箭体采用防水设计,满足雨中发射条件,增强了运载火箭对海南发射场的适应性。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对未来卫星发射任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卫星发射可以为载人航天任务积累可靠性子样,确保载人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同时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文昌发射场实现三大突破
据介绍,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文昌航天发射场重大工程建设克服了海南“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雨强台风强雷暴”的恶劣气候条件影响,攻克了深基坑施工止水、建造锥形四流道导流槽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术难题,采用一个工位设四个避雷塔加挂线技术,解决强雷暴环境下火箭和航天器雷电防护难题,采取盐雾腐蚀综合控制与防护技术,有效防护设施设备受盐雾腐蚀。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实现了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场建设的突破——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椰林、湿地、滩涂。所发射的两型运载火箭全面采用液氢、液氧、航空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新型推进剂。垂直转运轨道采用集约化设计,长征五号火箭采用直线转运轨道,长征七号火箭采用直线加弯道的转运轨道,与长征五号共用一段轨道,最大程度减少工程造价和占用土地。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2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分别用于我国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种新型运载火箭。采用“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缩短火箭测试发射周期,攻克了新型运载火箭推进剂贮运、加注、控制难关,实现运载能力由10吨级到20吨级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
相关链接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全解析
长征七号火箭发射架。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229次发射任务。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先后有“长二C”“长二D”“长二E”“长二F”等改进型。其中“长二F”是我国载人航天火箭,已将我国10艘神舟系列飞船和10名航天员安全送到太空。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84年研制成功,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运载火箭。“长三甲”系列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四、长四A、长四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2015年9月20日,“长六”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固体型号,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能实现24小时以内的快速发射。2015年9月25日,“长十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
长征五号作为我国目前起飞规模和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计划今年下半年首飞。“长五”首次采用5米大直径的箭体结构,总加注量达到780吨,起飞时共有10台发动机产生1078吨的推力,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记者手记
龙楼镇航天印记随处见
在距离发射场20余公里的清澜小镇,喜迎航天的气氛浓郁。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航天”的招牌——“航天椰园”、“航天烧烤”、“航天维修”……街边,地产商打着“醉美航天发射观测地,长七首发让我们一起见证”的大广告牌。
从海口沿着海文高速向东,前行约一小时到文昌,向东穿过清澜大桥,就能直达航天发射场所在地——龙楼镇。公路两侧沿路密布着“迎接火箭首飞”、“文明观首飞”等内容的广告牌,无不提示着这座小城与航天莫大的关联。
此前,文昌市曾推荐了8处发射最佳观测点,记者沿途走访了两处。文昌清澜大桥西侧桥头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块6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据说是为直播火箭升空专设的。另一处最佳观测点——龙楼镇希尔顿酒店沿海沙滩,由于炎热的天气而显得有些落寞。
希尔顿酒店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高档的餐厅和酒吧内,游客们悠闲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五星级酒店是目前文昌最高级的宾馆之一,共有435间客房。24日至29日的客房已全部订满,“我们的部分高层房间比沙滩更适合观测发射”。
在发射中心北面,一所“航天小学”静立在六月午后的阳光中。校园里,孩子和家长都能清楚地讲出学校和航天之间的不解之缘:航天小学原名“地源小学”,曾位于航天发射场规划区内,2010年9月整体搬迁至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移民安置区,并正式更名为“航天小学”。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