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名人库

赵爱民:最美的风景是家园

2016-10-28 08:22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确山是杨靖宇将军的故乡,确山人赵爱民亦有着与将军一样的热情与热血。赵爱民,确山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他酷爱诗歌和散文,曾出版诗集和散文集。多年来,他陆续在国内

确山是杨靖宇将军的故乡,确山人赵爱民亦有着与将军一样的热情与热血。赵爱民,确山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他酷爱诗歌和散文,曾出版诗集和散文集。多年来,他陆续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还多次在《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南方报系刊发评论。他才华横溢,先后为广东省老干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歌会《长征颂》、粤港台澳四地长者共庆香港回归10周年大型晚会《天年欢歌》、广东省老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大型歌会《祖国颂》等撰写主题歌、主持词等。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赵爱民就加入了河南省作协,但他从不以诗人、作家自居,他说自己充其量就是个普通的文化工作者。退居二线后,他在广州呆了六七年,还在美国呆过几个月,特别是在广州期间因工作之便,走遍了南国的山山水水。

纵然走过了千里万里,看过了天下风光,但他仍觉得:最痴最爱是家乡,最美的风景是家园。

□晚报记者    王莹   /

和赵爱民约好的采访被一拖再拖,没办法,1027日一大早,记者冒着大雨到他的工作地。人是堵到了,可看着他陀螺一样地忙着,记者也只能等,这一等,就等到中午1时。因为下午赵爱民还有其他安排,记者就趁着别人午休的间隙开始了采访。

他精神矍铄,充满激情,工作起来风风火火,这是记者对他最深刻的体会。

其实,赵爱民原本可以不用这样奔波。他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工作,生活安逸,多次让他到美国定居,可他就是不愿意。他说,家乡情结是人情感世界中最柔软、最丰富、最珍贵的部分,无论走多远、见识多少,家,依然是最美丽的字眼。

wangy161047.jpg 

赵爱民

谈诗歌:喜爱诗歌,没有理由

赵爱民喜欢读诗,喜欢写诗,发表过很多诗歌。聊起诗歌,赵爱民说:“我觉得,诗歌首先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这感受常常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有时候,喜欢一首诗、一位诗人,那是综合多方面的感受,甚至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还有幻觉。一个人,当他从那些分行的平平仄仄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美,感受到了一份情,那就是诗意,那就是诗的内涵。当你想写出内心的感受,而没有被写出来之前,诗意就存在于你的心里。当你内心的诗意滋生了、发芽了,饱满了,想要写出来、说出来,这诗意便汨汨流出,可以陶醉自己也可以与他人分享。”

赵爱民爱诗歌爱读书,还有赖于他有个早年在确山县新华书店工作的父亲。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从小酷爱文学的赵爱民提供了足够的精神食粮。看得多了,就试着写,效果还不错,虽然只是“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但依然给了赵爱民很大的鼓舞。

19735月,赵爱民高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热潮,他被下放到确山县马庄园艺场,一个紧挨着杨靖宇将军故乡的地方。那年,团省委要编一本知识青年诗歌集,白天忙着掰树芽、锄地、喷农药,晚上赵爱民就在煤油灯下创作诗歌,然后通过团县委向团省委送去一叠叠诗歌习作。

知青岁月里的诗意化作一首首饱含生活气息的诗歌。197439日,他的一首描写挖大塘工地上女知青风釆的《女炮工》发表在《河南日报》上,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一首诗。随后,《女炮工》和描写下乡《第一夜》的两首诗入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阔天地新一代》知识青年诗歌集。

“《铮铮铁骨将军魂》和《我是将军故乡人》是后来写的两篇散文,分别在《中国青年报》和黒\龙江省的一家大报上发表并获奖,这两篇散文就是我当时被下放在相邻杨靖宇将军家乡的真实感受,这种纯真又深厚的感情使我终生受益!”赵爱民饱含深情地说。

对诗歌的热爱,就这样贯穿于赵爱民的文学生涯。他说,虽然现在很少写诗了,但对诗的挚爱,永远不会褪色。那些分行的文字,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文字,是一种“痴迷”、一种“苦恋”,融化在赵爱民的生命和血液里。

谈经历:乐意做确山文化事业的传播者

如果你觉得赵爱民只会写诗作文,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说吧,如果写诗作文是赵爱民的爱好,那么工作成就才是他铿锵有力的作品。

赵爱民引以为傲的是,自己为发掘、传播确山文化做出了成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赵爱民来到确山县文化馆担任副馆长,分管业余文艺创作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文学创作如火如荼的时期,办文学创作辅导班、培养业余作者是赵爱民当时的首要工作。“那时候是文艺创作的兴盛时期,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文学爱好者喜欢文学,但大多缺乏专业的老师辅导。为了培养他们,馆里每年至少举办两期文学创作辅导班,请的都是有名的老师来授课。”赵爱民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歌评论家程光炜,河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李佩甫,市作协主席刘康健,驻马店教育学校教授李惟微都曾被赵爱民请来授课。如今活跃在确山文坛中的文学作者,甚至文学大家王奎山、胡红一、张新平等当年都参加过文学创作辅导班。

曾经,由赵爱民主编的《确山文艺》报办得风声水起,全国很多知名诗人都为这份县城的文学报刊投稿。“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寄来过很多诗作。我曾经为他们夫妻各发一首诗歌,可惜没有刊发的作品我都退回去了。” 赵爱民不无遗憾地说。

起源于老乐山道教的确山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元明,历经沧桑,几多兴衰。直到1988年才在确山再放异彩。鲜有人知道,历经沧桑的确山打铁花这一古老、神秘的民间艺术奇葩在文革后得以重现人间,能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赵爱民和他的同事姬保同的共同挖掘。

1988年,确山县文化馆商议县里的春节文化活动,大家都绞尽脑汁出点子、想办法,筹备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小时候乡下老表驮着我在荒野间看打铁花的场景一直印在脑海里。我就想,今年我们要是能让确山打铁花情景再现,确山的老百姓该有多激动啊!”赵爱民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他就和当时在县文化局文化股工作的姬保同一起担起了这一任务。他们拜访铁花老艺人李万发,找来在钢铁厂工作的张根朝等人,成功举办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打铁花活动,影响波及整个豫南地区。

“那一年是确山打铁花中断了许多年后重放光彩的第一年,确山南山广场人山人海,成为改革开放10周年的一次嘉年华!” 赵爱民的心血没有白费,确山打铁花给确山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当时他写了一篇《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散文,被载入了确山县志。

后来,在确山县文化馆的不懈努力下,确山打铁花走向全国,并被批准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理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989年,赵爱民从文化部门调到确山县纪委工作,担任纪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负责文秘工作。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写作,先后在中纪委主办的《党风与党纪》杂志和省纪委主办的《纪检与监查》杂志上发表大量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是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呈现的。

2000年,赵爱民被调任确山县文明办主任,两年后到确山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2007年春节刚过,赵爱民退居二线。“我没有一点的沮丧和失落,反而有种如释重负般的感觉。”赵爱民说,他当月南下广州,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其实广州梦,赵爱民已经做了很多年。许多年前,他就自费订阅《羊城晚报》,报刊摆满了家里的案头和沙发。“特别想感受一下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生活气息。”赵爱民说。

赵爱民在广东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秋光》杂志做编辑。那是一份文字工作,他却相当满足,对工作充满了热爱。工作仍然紧张和忙碌,但他毫无怨言,兢兢业业,一如他在确山当副馆长、当主任、当副部长的时候。

在杂志社,他参与创办了一份老年问题理论刊物《老年社会观察》,至今受到广东省老龄研究工作者的广泛欢迎;他参与广东省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老龄事业高端论坛,邀请联合国老龄研究所所长特鲁伊斯等国內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他参与釆写的全国老干部的楷模陈光保老人事迹,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由赵爱民撰稿的陈光保事迹报告会,广东省委组织部组织全省巡回报告,所到之处感动南粤大地。

几年间,他还先后为广东省老干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歌会《长征颂》、粤港台澳四地长者共庆香港回归10周年大型晚会《天年欢歌》、广东省老干部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大型歌会《祖国颂》、广东省老干部庆奥运、迎亚运等大型活动撰写主持词,创作诗朗诵等,看到自己的心血之作被主持人和著名演员充满激情地演绎着,被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在黄金时段播放,他的心里激动又自豪。

谈情怀:最美的风景是家园

在广州的几年,广州的温韾和包容,使赵爱民深深留恋。赵爱民坦言,他很喜欢广州,但他更爱河南老家,爱自己的家园。曾经,他与几位老乡在雨中登上白云山顶,望着羊城万家灯火,激情与柔情一起在心中涌腾。在他的提议下,几位河南人对着夜空齐声呼喊:广州,我爱你!家乡,我想你!互相望一望,眼睛和身上,都湿漉漉的。

就是这么爱的广州,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根。

在赵爱民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他刚写下的一段文字:家园是一个最美丽的字眼。无论你在哪里,总会念念不忘那最美丽的一隅。无论对每一个人,家园永远牵动着最柔软的那片心。

“确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里有我人生中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是我十分怀念而又无比珍重的岁月。家乡让我享受生命的快乐,在这里我留下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长和中年的成熟;家乡有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足迹、前行的动力和无限的期冀。” 赵爱民说。

201210月,虽然朋友和同事极力挽留,但赵爱民还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返回了故乡。

是啊,家乡情结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丰富、最珍贵的一个部分。乡情林林总总,感念百转千回,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恩情。乡恩似水长,是家乡用乳汁喂养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身躯,用教育开启了我们知识和智慧的大门,用双肩托起了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起点。父母的养育之恩,乡亲的教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同事的扶助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都让我们铭刻在心,没齿难忘。越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越能读懂家乡的恩情。

回到家乡后,赵爱民义无反顾,扑进了老乐山的怀抱。已经几年过去了,还要再干多久呢?赵爱民说,愿做老乐山的一片闲云、一个石子、一棵小草。也许,也许是永远。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