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兵工厂”毛家棚
摘要:文化“兵工厂”毛家棚——探访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旧址(下)□晚报记者 户向阳/文 王莹/图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如何组建的,都印了哪些材料,
文化“兵工厂”毛家棚
——探访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旧址(下)
□晚报记者 户向阳/文 王莹/图
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如何组建的,都印了哪些材料,又是如何被敌人破坏的,对这些问题,确山县石滚河镇毛家棚村党支部书记金新贵、毛家棚小学老校长杨中只听说过一些片段,而村里几个知情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了,这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一定难度。
令记者欣喜的是,金新贵存放了一本确山县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编辑的《确山文史资料》,书中收录的有时任中原局印刷厂厂长齐光、政治指导员刘志诚有关印刷厂的回忆文章,后来,记者又在确山县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办公室找到了相关资料,揭开了中原局印刷厂神秘的面纱。
金新贵介绍孙继库烈士的情况。
刘少奇决定办中原局印刷厂
“办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座兵工厂。”齐光、刘志诚在文中都提到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对办中原局印刷厂的指示。
齐光,辽宁省沈阳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原局印刷厂厂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挺进报》总编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包头钢铁学院院长,国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刘志诚,1919年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时任河南省委党训班总支部书记、中原局印刷厂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江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刘志诚在文中回忆,那时,竹沟镇是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留守处所在地,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也在那里。刘少奇同志1939年1月到达竹沟镇工作后,提出创办中原局印刷厂,以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他说“办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座兵工厂”。
刘志诚在文中写道:在少奇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印刷厂马上开始筹建。齐光同志担任印刷厂的厂长,组织上考虑到印刷厂需要一个熟悉工人情况的干部去做政治思想工作,我当时在河南省委党训班任总支书记,曾经在工厂工作过,就被调到印刷厂任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齐光在文中回忆,刘少奇同志到竹沟后提出:“办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座兵工厂”。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成立了“中原局党报委员会”,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曹荻秋、民运部长吴祖贻和齐光3人组成,齐光兼中原局印刷厂厂长。
齐光在文中写道,当时竹沟镇是国民党统治区,从县到镇都是国民党的政权。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办一个共产党的印刷厂,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经中共汝南县委秘密活动,从汝南“中文书局”买到了一台四开铅印脚踏印刷机、一台石印架子、一台铅印小圆盘、一套翻纸版的铸版机,还有老二号、老五号、新五号铅字、排头架子部位字、花边、铅线、字坯及纸张、油墨工具等。
经中共确山县委协助,找到了毛家棚村头的这个小山包土寨子。这里有二十来间茅屋,是早年村民躲避土匪的临时设施。齐光和毛家棚支部书记毛同志说定,托他雇工维修,马上就搬运印刷机来。
中原局印刷厂就这样在毛家棚村头的小山头诞生了。
用竹沟留守处警卫大队的番号作掩护
齐光在文中回忆,经和曹荻秋商妥,中原局印刷厂用“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竹沟留守处警卫大队”的番号掩护,他以警卫大队长名义对外活动,刘志诚以政治指导员名义对外工作,所有职工,均着军服,出入佩带警卫大队的胸章。
刘志诚回忆,当时,洛阳、汝南、西华和嵩县的党组织,动员了一批政治条件较好的印刷厂工人和青年学生来厂工作。
刘少奇回延安后,让中原局印刷厂承担翻印中央出版的《解放周刊》的任务,但当时工人技术水平低,一般的书籍印刷是可以的,却不懂得纸型铸成铅版印刷技术,刘少奇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向中央印刷厂要了一批骨干来支援。
这样,黄楚华、时长耕(史纳)、金文钦(王钊)、米健生以及向铁、孙继库等十几位同志便到中原局印刷厂工作。
“当他们离开延安时,少奇同志在百忙中亲自找他们谈话,向他们讲了中原的大好形势,并说明办好印刷厂的重要意义,勉励他们到中原地区,要继续发扬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工作,克服困难,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出版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拿起枪杆子打游击。”刘志诚在文中回忆,这几名同志在7月到了中原局印刷厂。
齐光在文章中也回忆了当时印刷厂的人员情况,还重点介绍了孙继库烈士的情况。工务科长孙继库1920年加入“联共”,曾任中东铁路工会主席、上海中共中央交通局长,后被以共产党嫌疑犯身份监于苏州反省院,1935年出狱,追踪红军找党中央,1937年红军改编八路军之后,才找到延安。
齐光在文章中回忆:“当我们维修了厂房、办公室、厨房、职工宿舍、小卖部和俱乐部之后,从延安中央印刷厂源来的技术工人也到了竹沟,大家动手安装机器,布置宿舍,做好了开工准备。”
印刷的第一本书是《挽救抗战的危机》
齐光在文章中回忆,中原局印刷厂7月开工生产。由于没有铸字炉和铜模,只能从延安中央印刷厂寄纸型,他们翻铅版上机器。中原局印刷厂只存在5个月,印过《挽救抗战的危机》《论时局》《解放周刊》等,也印了一些河南省委的内部半公开性文件。
刘志诚回忆,当时,印刷厂用的那一部分铅字缺字多,标题更缺,书的封面所需要的大型号字很难凑全。幸好厂长齐光同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善学会画,刻字很有功底。印书缺的字,经过他的辛勤努力,都补全了。全厂同志团结一致,不怕酷暑,日夜奋战,克服多种困难,终于1939年9月,印刷的《挽救抗战的危机》出版了。这本书是以毛主席新近发表的著作和延安《解放周刊》、新华社社论为主要内容。这是中原局印刷厂印出来的第一本书,印数5000本。
刘志诚回忆,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夏季蚊子很多,同志们没有蚊帐。毛家棚一带又是疟疾流行区,厂里大部分同志都染上了疟疾。没有治疟疾的药,大家只好吃大蒜,喝醋进行治疗,疗效很差。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大家精神振奋,干劲十足,许多同志带病工作。
厂里的组织生活比较健全,每半月一次党课,根据当时斗争的形势,着重进行党的纪律、保守机密和革命气节的教育。他们还成立了工会和俱乐部,工作之余,他们组织了歌咏队,经常召开娱乐晚会。爬山、做游戏也常常引出同志们的欢声笑语。所以,生活虽苦,但很充实。
刘志诚在文中还专门讲到他们与毛家棚地方党支部和群众的关系。当时,毛家棚地方党支部很帮助印刷厂,他们在生活供应、修理棚舍和保密安全等方面,尽力帮助印刷厂。印刷厂的同志和毛家棚一带的群众关系也相处得很好,每隔六七天到山下向群众讲解时事,群众很欢迎他们。
印刷厂毁于“竹沟惨案”
齐光、刘志诚文章记载,刘少奇对中原局印刷厂关怀备至。1939年9月,刘少奇第二次从延安来到竹沟,看到印刷厂印的书刊时,满意地表扬了他们,并接见了齐光和延安中央印刷厂来的几位同志。这次,刘少奇对战略转移进行了部署,决定将中原局机关撤离竹沟,中原局干部随刘少奇进入皖中,河南省委仍设于竹沟留守处,中原局印刷厂交河南省委代管。
刘少奇部署中原地区工作之后,于10月率中原局机关及徐海东等一批干部离开竹沟东进,朱理治也随后率部队和干部进入豫南四望山抗日根据地。11月3日,刘子久来到竹沟,主持河南省委工作。没想到,几天后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
齐光文中回忆,11月11日拂晓,从竹沟方向传来了机枪声、步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印刷厂的同志知道,国民党反动派蓄谋已久、进攻竹沟的战斗打响了。
印刷厂警卫队凭借山上的岩石为隐蔽,猛烈向敌人射击,敌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立即停止追击,印刷厂职工脱险,中午时分,到达桐柏县龙窝,与后方医院会合。13日上午,竹沟留守处400余人突围后,也陆续到达龙窝。
敌人进入竹沟后,进行了疯狂屠杀。中原局印刷厂工务科副科长张潮音、女工武桂花和徒工邢克俭等人,在竹沟外小王庄医院被俘后,均遭惨杀。印刷厂也被敌人放火烧光。
刘志诚文中回忆,竹沟突围后,他和齐光带领印刷厂技术工人等非战斗人员到达四望山根据地,电报向中央请示继续办印刷厂的问题,中央指示:考虑到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创,还不适于开办印刷厂。根据中央指示,他带着技术工人到了豫皖苏边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来的新四军四师)彭雪枫那里,从事《拂晓报》的印刷工作,齐光带着一部分行政干部留在了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后来的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那里,还有一部分同志参加了抗大四分校的学习,后来成了新四军的政治干部。
中原局印刷厂就此解散,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也把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永久地留在了毛家棚。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