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房产 房产资讯

楼市“金三月”面临暗淡收官

2017-03-28 14:4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近30个地市出台限购或限购升级措施 热点城市成交量普遍下滑  楼市“金三月”面临暗淡收官  3月,房地产市场传统的“金三”行情面临收官,受多

   近30个地市出台限购或限购升级措施 热点城市成交量普遍下滑

  楼市“金三月”面临暗淡收官

  3月,房地产市场传统的“金三”行情面临收官,受多地政策收紧的影响,楼市整体成交同环比再度回落。其中,一二线城市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三线代表城市环比增幅收窄。

  从上周交易情况来看,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24个代表城市中,半数城市交易环比下降。24个城市整体交易量环同比跌幅分别为5.9%和28.1%。

  其中,一线城市环同比跌幅分别为2.2%和44.5%,其中深圳同比降幅最为明显,接近九成,北京、上海次之。

  二线城市环同比分别下降8.6%和23.0%,其中杭州同比降幅超过六成,三亚次之。

  三线城市交易量环比微弱上涨2.6%,同比则下跌16.1%。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先后出台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其中,北京市继“3·17”重磅调控之后,针对商办市场调控措施也宣告落地。3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公告》规定,新建商办最小分割单元不得低于500平方米,在建商办只能销售给公司,二手商办销售要符合严格条件,并且“商业银行暂停对于个人购买商办的个人购房贷款”。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认为,这一新规将未建、在建、在售以及二手商办产品全部囊括,完全阻断了个人购买商办产品的渠道,对于蒸蒸日上的商办市场来说成为一记“强击”,商办与纯商住宅两分天下的局面也将结束。

  “近期,北京市场进入频繁调控周期,从‘3·17’新政开始,接下来对离婚以及学区房的限制,再到‘3·26’对于商办的收紧,这些调控均紧扣中央去年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调,是为了实现‘2017年房价环比不上涨’这一调控目标。”郭毅分析表示,一系列的楼市调控,收紧力度堪比2011年的“史上最严厉调控”,因此对于市场成交的制约也将直接而有效,在商办“末班车”效应褪去之后,预计3月底及4月北京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也将快速降温。

  事实上,今年春节过后,密集的楼市调控措施在全国多地先后出台。

  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地市相继出台限购或限购升级措施,差别化信贷是新一轮调控的着力点。从全国调控城市来看,新一轮的调控主要分布在热点一二线城市及环一线城市周边县市。

  一位克而瑞地产研究分析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热点一二线城市调控不断加码升级。截至目前,北上广深全部执行“认房又认贷”政策,且非户籍人口购房门槛均提高至五年。

  另一方面,环一线城市及其他热点三四线城市加入限购、限贷。与2014年那轮限购、限贷政策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有所不同,本轮限购阵营开始加入了一线周边县市及省内热点城市。

  该分析师认为,随着近期多城市纷纷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尤其是二套房首付普遍提至60%甚至个别达80%,再由央行和银监部门配合对商业银行房贷投放进行窗口指导,无疑热点一二线和环一线的三四线城市投资性房贷将全面收紧,首付增加且利率上升,而同时对刚需仍将全力支持,对其他库存型三四线城市全力支持,体现了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

  “总体来说,未来房地产行业政策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增加土地合理供给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是收缩信贷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挤压投机资金的获利空间的政策。”上述分析师进一步指出,基于这样的内在逻辑和当前市场过热的事实,紧缩调控预计将全年维持,而且还将有更多城市升级调控、加入“认房又认贷”的队伍,跻身限购限贷行列。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