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动物标本民间高手开博物馆 馆藏标本11万件(图)

2017-12-19 16:56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刘鸣  他一辈子痴迷动物标本,国内不少自然博物馆里都有他的作品  他还开起了自己的私人动物博物馆,目前馆藏标本达11万件  一个温州男人和他的标本王国  本报记者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鸣

  他一辈子痴迷动物标本,国内不少自然博物馆里都有他的作品

  他还开起了自己的私人动物博物馆,目前馆藏标本达11万件

  一个温州男人和他的标本王国

  本报记者 汪子芳 李玲玲 文/摄

  前些天,看到禾花雀几乎被吃绝的消息,刘鸣苦笑了下,他说这种鸟以前很常见,他还曾做过禾花雀的标本,不想现在竟被吃到极危状态。

  刘鸣是温州一位做动物标本的民间高手,还建起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

  在温州瓯江口灵昆镇双昆村,有一幢特殊的四层建筑,与周围民居相比,这座建筑外立面颜色亮丽,上方挂着“金洲动物博物馆”牌子。

  “我是按照标本的陈列要求来建造的,这里可珍藏了我半辈子的宝贝,有11万件标本呢。”身材瘦削发色斑白,说话微微沙哑,穿着一套烟灰色的西装,眼前的老人就是馆长刘鸣。

  今年68岁的他,从13岁时就迷上了制作动物标本,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动物博物馆,“制作标本是个功夫活,一般都得两三个月才完成一件。每一个标本的到来也要看机缘。我这里的鲨鱼类标本是全中国最齐全的,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有我们的作品,浙江也有。”

  如今,刘鸣还是温州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副会长。“对动物了解越多,越觉得动物保护的重要。”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鸣的私人动物博物馆。

  私人博物馆里标本达11万件

  这幢绿色的四层小楼在村里特别显眼,逢人一问,就知道金洲动物博物馆的所在。

  走进一楼,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个海底世界,十几条鲨鱼飘在头顶。仔细观察,每一个标本都有专门文字介绍。

  刘鸣说,该馆从建设到布展,都是他个人来操办的,包括投资。虽然是免费开放,但也尽量要让参观者看得舒服明白,所有展品分门别类编号介绍。

  刘鸣介绍,他所有的馆藏量约有11万件,因展厅面积有限,目前设有海洋馆、亚热带馆、温州湾湿地馆、哺乳动物馆、国外动物馆等,展出的有数千种标本。

  其余10万余件,有的放在展厅柜子里,有的存放在储藏室。

  做这个展览馆花费了刘鸣几乎所有积蓄,目前其日常运转主要依靠去外地办展等收入。

  于刘鸣而言,馆藏的每一个展品都是珍贵的。

  最让其骄傲的就是鲨鱼类标本了。“我这里的鲨鱼类标本是全中国最齐全的。这也有一个特殊原因,因为温州有蒲歧鲨鱼村,多年前一直是鲨鱼加工重地,我的标本来源就方便些,当然这都是前些年的事,现在鲨鱼村已经没落。”

  提及金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刘鸣首推那条5.37米长的巨口鲨。“它有多珍贵,这么说吧,全世界标本只有两条。我这一条,日本一条。”

  标本背后也有一段机缘巧合的故事。刘鸣介绍,这条巨口鲨是在2006年3月份得来的。

  “巨口鲨以深海居多,很少被捕获。是当年突发的印度洋海啸将它带了上来,宁波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打捞到的。”刘鸣回忆,打捞回来后,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什么,海洋渔业局邀请他去做鉴定,可是翻阅所有的鲨鱼资料依然一无所获。

  “巨口鲨是1976年后才被世人知道的,当时美国专家发现它并将其列为新物种。后来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朋友从美国鲨鱼协会查到的信息,才确认了是巨口鲨。”刘鸣介绍,这是全世界有捕捞记录的第36条巨口鲨。

  一件标本有时要做两三个月

  穿过一楼的海洋馆拐到后面,空气中飘着浓浓的腥味,原来这就是标本制作间。

  只见一位男子正在处理一团类似鱼皮的东西,正用细钩一点点把肉抠出来。另一位男子则正在认真将已经套在支架上的鱼皮一点点拉平固定。“这是在做鲾鲼标本,一位师傅是在做制作标本的前期工作,精细去肉。一位师傅是在做后期试穿固定的工序。”刘鸣的儿子刘晓波介绍,出生于1980年的他,中专毕业后在烟草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跟着父亲进入了标本行。

  “我们这一行,都称呼师傅的,因为我爸一直说,做标本是个功夫活,手艺活,这几个师傅都跟我爸20多年了。我对颜色还有点感觉,主要负责后期上色。”刘晓波个头不大,瘦瘦的,他开玩笑说,“弄标本不是发财的活,所以胖不起来。”

  刘晓波介绍,他们制作标本的方式是假体法,即标本内部的支架都是用假体,然后把动物的真皮套上去。大致程序是去肉—精细去肉—脱水—磨皮—制作假体—试穿—固定—阴干—后期上色等。“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复杂,每一步都需要时间,一般一个标本,像这样的鱼类标本,都需要两三个月才完成一件,而且是几个人协作。”

  制作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庞杂的,诸如生态学、生物解剖学、美学、雕塑甚至生物化学都要涉及,在刘鸣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

  据介绍,在国内,目前从事这一行的人不多。刘鸣表示,这一技艺基本靠经验和领悟,“都是师傅传徒弟,但技艺总需要传承,处理标本的过程,也是师傅教的最重要的东西。”

  如今,除了儿子,刘鸣的女婿也已经入了行。

  随着动物保护的普及

  标本来源成了难题

  刘鸣说,自己小时候就很喜欢动物。

  13岁,刘鸣在学校中结识温州生物学老师蔡渭溪,走进了这个他迷了数十年的标本世界。

  他的第一次标本实践是麻雀开始,但当时年纪小,手艺不行,没有成功。

  “我后来成功的是一只老鼠,放在家里还把家人吓了一大跳。” 那时候做标本在家人看来纯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想,刘鸣将这做成了事业,追溯往昔,刘鸣爽朗地笑了起来。

  1976年,刘鸣成立了一个标本厂。主要做鸟兽类,最初的目标客户是国外客商,供他们展览收藏。到了1980年以后,更多转向教育,向院校提供动植物(生物课)所需的标本。“我开标本厂与别人不同的一个原则,就是绝不出售珍贵标本,好东西都留下来自己收藏。”多年来,刘鸣和不少动物园建立了联系,如有动物死亡会通知他。他也指出,随着对动物保护的重视,现在能做标本的来源越来越少了。现在,他们这里也主要做鱼类标本。

  和野生动物打了多年的交道,自然成了专家。渐渐地,刘鸣也走上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道路。而今是温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副会长。

  刘鸣办公室里,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显得十分特别,这里面,就装着刘鸣外出做野生动物调查所需的东西,包括单反相机、望远镜等,“只要去野外,背起包就能走。”笑意盎然的他可真有一点儿老顽童的模样。

  隔壁的会议室正对着静谧的瓯江口,窗口驾着一个高倍望远镜,几乎每天上午和傍晚,刘鸣都要在这里站半个多小时,观察江里的野鸭。

  每一次观察完,他都会将数据记录下来,用作今后的物种调查研究。

  谁能想到,这个不服老的老头儿,成了资深的动物保护专家。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钱江晚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