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戏曲

仪封村的豫剧传承

2018-07-09 08:3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仪封戏曲(三)仪封村的豫剧传承□晚报记者 户向阳通讯员 张金城 仪封村村民在唱戏。 (资料图)仪封及附近村村民聚精会神地看戏。 (资料图)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历史悠久

仪封戏曲(三)

仪封村的豫剧传承

□晚报记者 户向阳通讯员 张金城 

hxy180711.jpg

仪封村村民在唱戏。

 (资料图)

hxy180710.jpg

仪封及附近村村民聚精会神地看戏。 

 (资料图)

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历史悠久。村里的戏曲文化和村史一样,源远流长,曲剧、越调有100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历史更长。

据《中国豫剧大词典》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西平县仪封镇成立梆子戏班。该班演员张喜(饰黑头)、贾振飞(饰旦)享有盛誉,活动在西平、遂平、舞阳一带。”

在仪封村,至今仍有“老包(张喜饰)一声断喝,树上孩童落地”和“贾振飞化了装,熟人也能诓”的传说。据考证,清道光年间的仪封镇梆子剧团是我省成立较早的梆子剧团之一。

清道光年间仪封已有梆子戏班

仪封古为商贸重镇,在此经商的山西人和陕西人特别多。清康熙年间,山西和陕西客商为了议事和看戏方便,在仪封建起了山陕会馆,并在会馆对面建起舞楼,客商们坐在会馆内即可品茶赏戏。

仪封村今年98岁的魏发林老人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说,山陕会馆和舞楼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经常有戏班在舞楼演出,有昆曲、罗戏、卷戏、梆子戏等。一些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来的客商,还把他们家乡的戏班请到仪封来,在舞楼义演或卖票演出。清嘉庆和道光年间,仪封镇有“同德魁”、“同聚魁”等18家有字号的大店铺,人称“18家老字号”。这些大店铺每年都要请外地戏班到仪封演出。仪封人很爱看大店铺请的戏,看得多了,很多人就学会了唱戏。后来,仪封人就自己成立了戏班,自排自演。

仪封村今年83岁的老教师赵星耀说起自己的祖先赵士缁牵头成立仪封梆子戏班的事儿,非常兴奋:“俺的老祖先赵士缁出生于清朝乾隆末年,是岁贡生。他一生不愿到外地做官,热衷于理学和戏剧,尤其喜爱梆子戏。每次有梆子戏班来仪封演出,他都要把戏班请到家里唱堂会,并跟着戏班学唱,有时还登台表演,是有名的戏迷。”

清道光初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赵士缁任仪封镇镇长。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和八月初三仪封镇举行祭孔(孔子)庙会,他都要请一个梆子戏班在庙会上演出。有一年春季庙会,南阳方城一带的一个戏班在仪封演出,赢得一片叫好声。赵士缁和镇上的几个戏迷一商量,就把这个戏班包了下来,让其在山陕会馆卖票演出。同时,招收了20多个10岁左右的孩子,跟着戏班学戏,两年后成立了自己的戏班——仪封梆子戏班。赵士缁既是镇长,又是戏班班主。戏班除了在山陕会馆演出以外,还经常到遂平、舞阳、漯河等地演出,姬金彬、李子修扮演的红脸和武生,张喜、付天刚扮演的黑头和花脸,贾振飞、潘立云扮演的正旦、花旦和刀马旦,在周边各县都很有名气,《老包过阴》、《下陈州》、《狸猫换太子》等剧目久演不衰。

赵星耀说,无论是清朝、民国年间,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仪封村及周边的赵老庄、马楼、韩庄、池庄、徐庄等村都有梆子戏班。原仪封完全小学从清光绪三十年起,一直都有梆子戏班,师生同台演出,以老带新,100年来培养了不少豫剧演员。

“震掉瓦”和“假姑娘”的故事

在仪封村,至今流传着“震掉瓦”和“假姑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就是清道光年间仪封梆子戏班的演员张喜和贾振飞。

张喜善演红脸、黑头,是戏班里的主演。他长年在外唱戏,妻子对他很不信任,他也不喜欢妻子。一次,两人吵架时,张喜失手把妻子打死。为躲避官府追捕,张喜逃到舞阳一个戏班,隐姓埋名当一个打旗的。有一年春天,舞阳县北舞渡镇举行庙会,3台戏对唱。庙会第3天下午,张喜所在的戏班准备演《下陈州》,演包拯的演员因和班主闹别扭,死活不演了。马上就要开戏,改戏和到别的戏班请演员都来不及了,班主急得团团转。这时,张喜说:“班主别着急,您若看得起小喜,可让俺上场试试。”班主看他长得又瘦又小,对他很不放心。其他人也挖苦他:“你一个打旗的逞啥能?”张喜也不申辩,就对班主说:“救戏如救火,您就让我上台试试吧!”

说话间,张喜伸手拿起黑、白、红三支画笔,也不照镜子,就开始画脸。班主还未回过神,张喜就把脸画好了。此时,二遍锣鼓已催包公上场。张喜边穿戏装边在后场喊第一腔。一腔出口,声若滚雷,满场震惊。戏台旁边房子上正在玩耍的两只猫吓得惊慌失措,逃跑时蹬掉了房子上的几块瓦,正好砸在观众的头上。与此同时,一个在树上看戏的小孩被吓得从树上掉了下来。张喜第一腔刚落,戏服已经穿好,边戴帽子边健步登台。顿时,台下掌声如雷。另外两个戏台下的观众潮水般涌过来。张喜一举成名,被观众誉为“震掉瓦”、“震天雷”。仪封梆子戏班听说后,立即把他请了回去,并买通官府,赦免了他的罪。

另一名演员贾振飞善演旦角。有一次,仪封梆子戏班在本村演出,一个邻居有急事找贾振飞。在戏台上没找到贾振飞,邻居就问一名化了装的演员:“闺女,你知道戏班里的贾振飞在哪儿吗?”这名演员笑而不答。邻居又问:“我找贾振飞,你知道他在哪儿吗?”这名演员说:“他在你面前站着呢!”邻居这才看清楚,站在他面前的这名俊俏“姑娘”就是贾振飞,不禁感叹:“好小子,你化了装连我都诓了!”

父子俩的戏曲传承

在仪封村采访,只要谈起戏,很多人都会说起赵宜亭和他儿子赵毛。

赵宜亭出生于1913年,在县立仪封完小上学时,就是学校梆子戏班的主要演员。毕业后,他被同乡推荐到冯玉祥部队的文工团当演员。赵宜亭多才多艺,既能当演员,演唱豫剧、曲剧、评书,又能当导演,还会谱曲和编写剧本。解放战争期间,他以父母年迈无人照顾为由,退伍回到家乡仪封。

1948年2月,仪封获得解放,仪封区人民政府和仪封镇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一个文工团。赵宜亭报名参加,并很快成为文工团的主演和导演,排演了《刘胡兰》、《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革命现代戏。同时,他还紧密配合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先后编写了《苦儿寻母》、《三探海南岛》、《父子婚姻》、《穷人恨》等剧本和快板书,丰富了宣传内容。

赵宜亭的儿子赵尊贵,又名赵毛,自幼跟父亲学唱梆子戏和曲剧。1958年,仪封镇文工团排演豫剧《父子婚姻》,剧中12岁的羊娃没有合适人选,赵宜亭就让儿子赵毛扮演。刚满12岁的赵毛,唱腔和表演得到大家的认可。1959年10月,西平县越调剧团招收演员,赵毛报名应试,成为该团年龄最小的演员。

赵毛考上县越调剧团不久,父亲突然病危。赵毛闻讯赶到家时,父亲已奄奄一息。父亲紧紧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要好好学戏……”话未说完,便撒手而去。当时,赵毛就下定决心,要学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在西平县越调剧团,赵毛拜著名越调演员陈金英和刘松山为师,虚心学习,苦练唱功,很快成为主演。1970年,西平县越调剧团解散,成立西平县豫剧团,25岁的赵毛既是主演,又是导演,并成功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7个革命样板戏改编成豫剧。1973年,他主演的豫剧《半边天》参加全省戏剧会演,荣获一等奖。改革开放后,他先后导演和主演了30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

 

戏曲之乡出“名角”

仪封是戏曲之乡,那里不仅走出了张秀卿、陈金英等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还走出了不少豫剧名角。

赵星耀老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从仪封走出了许多优秀豫剧演员,如赵玉华、赵毛、赵桂英、谢芳琴、房新枝、赵新德等,在西平和驻马店都很有知名度。赵玉华原来在西平县豫剧团当演员,1966年调到驻马店市(现驿城区)豫剧团,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经常演出。

赵桂英是西平县豫剧团的女主角,尤其擅长演女特务。谢芳琴原来是西平县豫剧团的演员,后来调到驻马店地区豫剧团,在《泪洒相思地》中扮演的王怜娟、在《包青天》中扮演的秦香莲等角色,被人们津津乐道。

赵新德11岁就跟着大人学唱戏。1968年入伍后,因唱腔和演技好,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文工团当演员。1974年退伍后,他被分配到驻马店地区豫剧团,先后从事演员、导演和行政工作。2011年退休后,他回到家乡,任仪封曲剧团导演,为仪封培养了不少年轻演员。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