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戏曲

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2018-09-10 08:2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仪封戏曲(四)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晚报记者 户向阳 通讯员 张金城 文/图立在仪封小学院内的孔子办学圣地碑。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地夏代形

 仪封戏曲(四)

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晚报记者 户向阳 通讯员 张金城 文/

hxy180965.jpg

立在仪封小学院内的孔子办学圣地碑。

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地夏代形成村落,周初为房国国都。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此设坛讲学,明永乐年间即开始设镇,是历史名镇。2016年,仪封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该村又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孔子文化滋养仪封戏曲

仪封村今年83岁的教师赵星耀对仪封的孔子文化和戏曲文化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两次路过仪封,并在仪封北门外的万泉河西岸设坛讲学。仪封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子文化,并代代相传,为戏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仪封村今年86岁的王满良老人,原来是杨庄乡政府干部,退休回村后,致力于挖掘研究仪封的孔子文化和戏曲文化。他说,仪封人自古以来就爱看戏、唱戏,是有名的“戏窝”。宋代和元代是仪封形成“戏窝”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尊孔重教的仪封人热衷于办义学,很多士绅大户出钱出房兴办义学,让孩子们免费入学读书。读书人多,外出做官的人也多。他们知道乡亲们爱看戏,回乡省亲时都喜欢带上戏班,为家乡人演出。当时,无论北方的杂剧戏班,还是南方的南戏、昆曲戏班,都经常到仪封演出。喜欢戏曲的仪封人对外来的戏班格外热情,不但给的报酬丰厚,还管吃管住。外地戏班也乐于和仪封人交朋友,并帮助仪封人成立了昆剧戏班。

明朝永乐年间,仪封设镇。很快,镇区人口大增。明朝末年至清朝康乾年间,是仪封镇义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康熙25年,河南巡抚闫兴邦慕名到仪封封人见圣祠祭孔后,出资扩建封人见圣祠,并在祠东侧建闫公书院,开办高等义学,其学子毕业可直接进京考取功名。在其带动下,全镇人纷纷利用庙院、书院、祠堂等兴办义学,使镇区的义学达到36处,入学读书者近千人。有的义学在教学生读书的同时,还开办戏剧班,为镇上的戏班培养演员。

仪封戏曲土壤的形成,还得益于一年两次的祭孔大典和庙会。自汉平帝下旨在仪封孔子讲学处建封人见圣祠开始,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当地相传分别为孔子的忌日和生日),仪封周边州县官员都要到仪封封人见圣祠参加祭孔大典,祭拜孔子。祭孔大典结束,5至7天的庙会正式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戏班轮番登台演出,在纪念孔子和弘扬孔子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戏迷,滋养了仪封的戏剧。

元代剧作家李好古在仪封唱昆曲

相传元代中叶,从南方来了一个昆曲戏班,在商贾云集的仪封连续演出半个多月,后到仪封周边演出。一年后,这个戏班又返回仪封安营扎寨演出,并在仪封一带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

距仪封村西北2公里的田庄有一李姓大户人家,其子李好古当时正在仪封封人见圣祠义学读书。李好古风流倜傥,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野史、杂艺,结交梨园弟子。他在仪封看了几场昆曲演出后,就喜欢上了昆曲。从义学毕业后,他不顾父母反对,放弃乡试,到仪封昆曲戏班学唱戏,并很快成为主要演员。次年,他在唱戏的同时,又学写戏本。他根据当地老龙潭里的老乌龟成精后残害生灵,被上天剿灭的传说,写出了《风卷乌龙潭》的剧本,让戏班演唱,一炮走红。

后来,仪封昆曲戏班到开封和大都(今北京)演出,李好古离家随行,一边参加演出,一边为戏班编写剧本。班主深知好的剧本是戏班生存的希望,于是,就让李好古专职写剧本。李好古写的剧本除了戏班演出外,还卖给其他戏班演出,收入颇丰。当时,他父母多次写信让他参加科考求官,但他志在写戏,对做官不感兴趣。在大都,李好古认识了剧作家关汉卿。后来,他又通过关汉卿认识了康进元、高文秀、杨显之等剧作家。5人遂成为好友,经常聚在一起游山玩水,切磋剧本创作和演出技艺。有时,几个人还一起登台演出,成为京都名流。

今年83岁的李好古后人杨庄乡供销社退休干部李荣延说,据《李氏族谱》记载,在开封和大都期间,李好古又先后创作了《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等20多个剧本,经多个昆曲戏班演出后,在大都和全国影响很大。《巨灵神劈华岳》被后人改名为《劈山救母》和《宝莲灯》,并被移植为多个剧种,传演至今,还被拍为电影。《宋太祖镇凶宅》被其梨园弟子改编为《赵匡胤送京娘》,多个剧种演唱,流传甚广。《张生煮海》流传至今,仍有10多个剧种演唱,部分剧团演唱时更名为《张羽煮海》。该剧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精神。

李好古对昆曲的贡献及其杂剧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年老回乡后,在仪封村北街兴办义学,教书育人,并出资成立了新的仪封昆曲戏班,在仪封及其周边流动演出。

古老锣戏在仪封流行

锣戏,也称罗戏。仪封是大铜器的“故乡”,仪封人自古就有敲锅盖、铜盆、铜锣等找人或失物的习惯。老人小孩走失了或东西找不到了,失主就拿着锅盖、铜盆或铜锣,边敲边吆喝。如“俺家的小孩找不到了,谁见了给言一声!”“谁用俺家的铁锨了,用完了给俺送回来!”敲锅盖、铜盆或锣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听其吆喝的内容,帮助寻人或寻物,增强宣传效果。当时,一些大户人家为了寻人、寻物或通知人们干什么事情,就找几个人拿着锣鼓,走村串巷敲打一阵,吆喝几声。这种有人喊唱,有人用锣伴奏,既能寻物,又可娱乐的文艺形式,后来演变为“锣戏”。

清代初期和中叶,锣戏在仪封一代颇为流行。在春节、元宵节、庙会等重要节日,仪封村除举行大铜器和民间舞蹈表演外,还唱锣戏。一些大户人家办喜事,也喜爱请一班锣班来凑热闹。锣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锣、鼓和钹,场面宏大时用大铜器伴奏,几个人同时喊唱,喊中有唱,唱喊结合,并形成了多种固定的曲调。后来,仪封一些锣戏班还向外地的锣戏班学习,演出古装戏中的单场戏,让演员化妆后穿上戏服表演,或喊唱其他剧种的唱段,使仪封锣戏逐渐走向成熟。

仪封村北街和南街的锣戏班曾在元宵节把锣戏搬上舞台演出,但由于没有成形的剧本和管弦乐器伴奏,唱完后打一阵子大铜器就结束了,让人觉得乏味,演出效果不佳。光绪和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乱和河南梆子、曲剧、越调等剧种相继在仪封兴起,仪封锣戏逐渐衰落和消亡。

锣戏在仪封流行的同时,卷戏也流传到仪封,到清朝末年逐渐失传。

“正是因为仪封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豫剧、曲剧、越调才能在仪封兴起,并走出了一批戏曲名家。” 赵星耀老人说,仪封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