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大师兄”金庸的母校情结

2018-11-01 10:5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图为:袁花镇中心小学金庸文化广场。胡小丽 摄中新网嘉兴10月31日电(记者 胡小丽)以学生之名题词落款、为恩师塑铜像、与母校学生师兄妹相称、捐款修缮图书馆…&helli

图为:袁花镇中心小学金庸文化广场。胡小丽 摄

中新网嘉兴10月31日电(记者 胡小丽)以学生之名题词落款、为恩师塑铜像、与母校学生师兄妹相称、捐款修缮图书馆……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生前,他曾六度返回故乡浙江嘉兴,期间数次回到儿时就读的母校,探望师长、勉励后生。

1992年,金庸首度返乡,一踏上故土,他便迫不及待地去了自己曾经就读的母校袁花镇中心小学,现任校长崔新江当时还是一位普通教师,“我远远地跟在后面,金庸先生一身西装,内搭一件白衬衫,很是精神。”他回忆道。

图为:2003年,金庸回母校嘉兴一中。嘉兴一中供图

令崔新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幕是,金庸见到自己曾经的老同学时,“两人有讲不完的话题,从一起学习到一起玩,聊得忘记了时间。”

袁花镇中心小学已有近150年的校史,离现在的金庸旧居约3公里,1870年建校时叫龙山讲舍,1902年更名为海宁州龙山学堂,金庸在1929年至1935年间就读于此。

彼时,跨越半个世纪回到母校的金庸,以题词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重游母校,深感当年教诲恩德。袁小旧生查良镛。

后来,金庸从龙山学堂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二中(今嘉兴一中),自此离开了出生地海宁。他对这里感情深厚,其后数十年的六次返乡中,曾四次回到母校,两次为之题词。

图为:1992年,金庸为袁花镇中心小学的题词。袁花镇中心小学供图

1992年,当时刚入职嘉兴一中数月的周志红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接待任务:金庸走访母校。问及金庸留给她的印象,周志红脱口而出“年轻”二字。

“金庸不会给人距离感,让原本拘谨的我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周志红解释金庸身上有一种自然流露的亲切感与真诚感,“这大概和他对母校的感情有关。”

在演讲时,有位学生仿照小说提问金庸将自己归为哪一派,金庸巧答:嘉中派(嘉兴一中派)。并与在座的学生以师兄妹相称。此后,金庸再次回到母校时,又重申过一遍自己“嘉中派”的身份。

2003年,金庸以80岁高龄第五次返乡,第三次回到嘉兴一中,教师李虹对金庸的那次题词印象深刻,“他只是稍微想了一下,提前没有约好,就挥笔写下‘江南人才荟萃地,千秋英才从此来’,到底是大侠。”

图为:1992年,金庸为袁花镇中心小学题词。袁花镇中心小学供图

面对母校的题词邀请,金庸从不吝惜笔墨,他还为自己的恩师,原嘉兴一中校长张印通塑铜身像,以感念张印通曾经对自己的保护与知遇之恩。

 “我用亲身经历向小师弟、小师妹讲一讲,我们做人,不要忘本。人家给你的好处要记得,将来想办法报答。比如你们将来要报答现在嘉兴的社会、嘉兴的学校。”2003年,金庸在张印通铜身像前含泪鞠躬,随后走进报告厅,向在座的学生如此叮嘱道。(完)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中国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