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社会

2G、3G要退网 用户手机还能正常上网和打电话吗?

2019-03-13 09:3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吴涛)近日,福州移动3G基站停用并注销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分析称,这是中国移动3G大退网。对此,很多网友担心:3G退网,我们还能愉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吴涛)近日,福州移动3G基站停用并注销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分析称,这是中国移动3G大退网。

对此,很多网友担心:3G退网,我们还能愉快地上网吗?不会处处无信号吧?别急,且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资料图:运营商开始网络减频。

三大运营商2G、3G网络减频

日前,有消息称,福州市无线电管理局给福州移动发函,“你单位关于申请注销TD-SCDMA基站的报告收悉。经研究,同意注销你单位已经停止使用的TD-SCDMA基站6535个,对数据库中TD-SCDMA基站数据予以封存并收回原核发的无线电台执照”。

TD-SCDMA基站为中国移动3G网络基站。由此,中国移动3G退网引发热议。

中国移动相关方面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对此无更多资料可披露。”

有业内知情人士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其实三大运营商一直在做2G、3G网络减频工作,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据悉,中国移动是3G网络减频(减频至全部3G基站消失,即3G退网),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2G、3G网络减频。

资料图:市民正在使用手机。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影响用户正常使用吗?

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5.7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也就是说,中国还有4亿的2G和3G用户。

2G、3G的退网会不会影响这部分用户?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三大运营商网络减频是一个逐步的过程,2G用户也不必过于担心。中国联通此前也表示,减频不是关闭网络,而是一个逐步“瘦身”的过程。

另外,如上所述,三大运营商网络减频有侧重。众所周知,中国移动还有大量的2G用户,但现在是做3G网络减频。

中国移动公布的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中国移动共有9.27亿户,其中4G用户7.17亿户。这意味着中国移动还有2.1亿户2G和3G用户。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称,旧技术退出是正常的,为什么2G的GSM还不退网,因为GSM主要功能是打电话,今天很多电话业务还是用2G网络,退了电话就没法打,“未来会逐渐形成3G、4G都退网,但2G难退的基本格局。”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为什么要退网?

至于为什么要退网,项立刚称,TD-SCDMA和其它的3G、4G技术一样,主要功能是数据业务,但3G的技术,一个基站只支持20M左右的流量,能力很弱。

另外退网是为了频谱高效利用。付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原来2G网络占用了一些频段,有些频段稀缺,可以说是宝贵资源,重新利用后可用在4G网络建设上,有利于提升网络质量和网络广域覆盖。

运营商自己也承认这一点。2018年4月份,中国联通发公告,称正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当时中国联通表示,带宽资源腾出来后用于更高的4G网络及部署。

项立刚也称,如果中国移动能清退出3G频谱,用于5G,那会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效率,对于5G网络建设也非常有利。

关于5G频段,2018年12月份,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5G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3500M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中国移动获得2600MHz和4900M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

随后,工信部还印发了《3000—5000MHz频段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与卫星地球站等无线电台(站)干扰协调管理办法》。

可见,频段是多么珍贵,怪不得运营商都想重耕频段。那么,你是什么用户,会尝鲜5G吗?(完)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大河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