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学

捎包儿

2020-04-14 09:00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梁宏宇

  捎,是捎带的意思;包儿,在这里是礼品,不是吃的就是穿的或者用的。捎包儿这个词,在平舆很常见,饱含着亲情、友情。

  大集体的时候,农村人很少赶集。驻马店普通的农家,当家的到集镇上赶集,都会给老年人和小孩儿买点吃的。白面馍粉白香甜,油果子(油条)金黄喷香,糖果甜蜜蜜的,烧饼酥脆焦黄……这些东西不贵,但在那个时代,可谓是美味上品。赶集的买回来,让老年人和小孩吃,老年人不舍得吃,大部分都分给了孙子孙女们。在贫穷的日子里能享受到如此美味,是幸福至极的。这种买好吃的带回家孝敬老人、爱护小孩的行为,就叫作捎包儿。

  捎包儿,不仅是一家之主给老人和小孩捎,长大的孩子在外工作或做生意,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也要给家里人捎包儿——给爷爷捎个火车头帽儿,给奶奶捎个金丝绒帽子,给父亲捎两瓶酒,给母亲捎件布料,给妹妹捎条头巾,给弟弟捎双运动鞋。吃的穿的戴的用的都要有,大人小孩都要照顾到,礼不在于贵重,而在于不缺人,礼轻人意重,少了谁的谁就有意见。真没钱就不说了,若是有钱做不到位,别人就会有意见。所以,捎包儿是个很考验人智慧的事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人们表达亲情的方式和手段都很少。即便是说媒定亲,男方去女方家时,除了下礼几件衣裳头巾鞋袜外,捎包儿也是很有限的,无非是几封干果子、油条、黑糖白糖黄砂糖之类的,也没有给女方家的叔伯大爷备礼的规矩。到了20世纪80年代,给媒人捎包儿、给叔伯大爷捎包儿的习惯就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新娘子三天回门、新郎大年初二走头趟亲戚,那捎包儿的礼节就大了:凡是女方家的至亲,男方都要挨家把礼送到。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捎包儿也与时俱进,与行贿送礼不同的是,捎包儿充满了人间真情。新女婿走新亲,捎包儿用车拉。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也要给家人捎带衣物食品。发财的大老板,各方面都照顾到,看家人看亲戚看朋友,捎包儿礼品满天飞,这是礼节也是大气。人生在世,情义二字,父母恩情、夫妻爱情、儿女同胞情、亲戚血缘情、朋友手足情,这一切都在这捎包儿中充分体现。

  如今,走在驻马店乡村,看手牵孩童的老年人,看搀扶老人的青年人,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一切是那么的祥和安逸。在这背后,无数个家庭无数个驻马店人在用捎包儿不断维系着亲情,不断沟通着友情,不断体现着家风良好和乡风文明。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