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国内

焦桐成雨,此水此山此地

2021-04-02 09:0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如今,在焦裕禄纪念园内,张继焦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动情讲述焦裕禄当年的故事,“我是焦裕禄救活的孩子,看到这些树,就想到了焦书记,它们早已活在我的心中。”焦裕禄纪念园里,一群青年党员正面向焦裕禄的墓碑,庄严宣誓。

图① 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资料照片)。

图② 跨越半个多世纪,焦裕禄当年种下的“焦桐”依然枝繁叶茂(资料照片)。

图③ 3月2日拍摄的兰考县展览馆(无人机照片)。

河南兰考农民魏善民今年79岁了,他有一个保持了50年的特殊习惯。

每天一大早,魏善民都要骑上他的电动三轮车,驮着扫帚、簸箕,到离家一公里的一棵树下扫叶、浇水、施肥。1971年至今,这棵树他足足照看了50年。

这是一棵泡桐树。它华盖如云,附近的桐树已经更新了三四代,唯独它历经沧桑,依旧枝繁叶茂,屹立不倒。

这棵树,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为“焦桐”。

这棵幼苗,播撒下“千顷澄碧”的希望

兰考,焦裕禄陵园内,一排泡桐树笔直挺立,默默守护着安眠于此的英魂。站在树旁极目远望,只看到晴空万里,澄碧如荫。

然而在59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蛮荒之地。内涝、风沙、盐碱,成为压在兰考群众心中的“三害”。彼时的兰考,风沙埋葬了无数逃荒

者生活于此的希望。

时值 1962 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为了挡风压沙,焦裕禄决定在这里栽种泡桐——“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当年的种树者倒下了,却留下了一句铮铮誓言:“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后继者人人种树,无数泡桐蔚然成林。

兰考的泡桐中,有一棵格外特别。这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如今已长成5米多粗、26米多高的参天大树。

这是魏善民和焦裕禄共同种下的树。时至今日,魏善民依然记得当时种树的情景:“我们轮流拿树苗,轮流刨坑,搭档得很好。别人不问,根本看不出焦书记和一般群众有什么区别。”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种下这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

50余年间,焦桐默默守护着兰考,曾经的逃荒者变成了树下纳凉休闲的民众,几度泛滥的黄河水患,已成为滋润兰考的清澈水源。

焦桐无声,斯人有情

其实,焦裕禄和他亲手栽下的泡桐曾有过一张“合影”: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正是今天的焦桐。

“1963年9月,焦裕禄下乡查看春天栽的泡桐。他很高兴地说,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会变成一片林海。”时至今日,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通讯干事的刘俊生还能回忆起焦裕禄当年高兴的神态。

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却是刘俊生当年偷偷拍下的。他经常随焦裕禄下乡,给群众拍了上千张照片,给焦裕禄拍的却只有4张,其中3张都是偷拍的。“我一想拍他,他就摆摆手说‘镜头要多对准群众’。”刘俊生说,小小的细节,足可见焦裕禄的为民情怀。

“焦书记领着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强,啥时候也不能忘了。”

这是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生前总念叨的一句话。魏宪堂照顾了焦桐8年,焦裕禄去世后,老人无处寄托自己的哀思,经常到离家不远的地头,看看故人亲手种下的泡桐。

焦桐无声,斯人有情。

对于魏善民和其他守护着焦桐的老百姓来说,守着这棵树,就是守着焦裕禄精神。虽然仅在兰考工作了470多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

“这棵泡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焦桐树下的石碑简介上,刻着这样一句话。

焦桐,活在百姓心中

焦裕禄纪念园干部张继焦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焦裕禄的“第七个孩子”。

“继焦”,一个饱含深意的名

字。59年前,如果没有焦裕禄的帮助,世上也许不会有张继焦这个人,更不会留下这个引人遐想的名字。

1962年,张继焦还不满周岁,他的名字也不是“张继焦”,而是父母逃荒徐州时曾为他取的“张徐②

州”。一场久治未愈的大病,让张继焦的父亲张传德险些把他扔掉。

阻止张传德的,正是下乡查看灾情的焦裕禄。看到孩子还有一口气,他连忙拦下张传德,当即联系了县医院,还用自己的工资垫付了医药钱。为了铭记焦裕禄的恩情,张传德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张继焦”。“从我懂事起,父母就常教育我‘不要忘了焦书记,他是你的再生父母,要像焦书记一样做人’。”

如今,在焦裕禄纪念园内,张继焦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动情讲述焦裕禄当年的故事,“我是焦裕禄救活的孩子,看到这些树,就想到了焦书记,它们早已活在我的心中。”

焦桐,不只活在张继焦心中,更活在百姓心中。

到最穷的人家吃派饭,了解百姓实情;忍着腹痛工作,把藤椅顶出个大窟窿;批评儿子看白戏,让女儿去又苦又累的酱菜园……几乎每个在焦桐下休憩的人,都能讲出一段焦裕禄的故事。

焦桐对面,一座以焦裕禄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拔地而起。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约4万名学员前来聆听焦裕禄的故事,学习焦裕禄精神。焦桐树下,不少人缅怀静思,共同纪念那个永恒不朽的英魂。

“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立志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人民公仆。”焦裕禄纪念园里,一群青年党员正面向焦裕禄的墓碑,庄严宣誓。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棵焦桐,当无数焦桐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一片永恒不朽的精神林海。”这是不少参观者共同的心声。

(新华社郑州3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 郝 源 摄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