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树新风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领军人物

煮一壶陈年老酒 品天外云卷云舒——李新华的写作之路

2022-05-23 08:43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记者 郭建光

机关单位的笔杆子,文学圈里的老黄牛,对确山县作协主席李新华来说,写作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之不得,亦有“漫卷诗书喜欲狂”屡有斩获的成就之感。

李新华生活照。

就让我们跟着李新华的文字,感受他丰沛的情感世界;就让我们耐心品味他笔下的温润文字。

 锲而不舍 用心写就锦绣文章

1997年夏天,大学毕业的李新华告别了故乡,回到老区确山县城上班,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起初,他被分配到确山县国土资源局土矿监察队上班。2002年,他被借调到确山县委组织部从事领导讲话、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及理论调研等综合文秘工作。

由于李新华一直喜欢文学,觉得这工作应该没什么难度,可一旦干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县委组织部领导让他写一个全县组织工作的简要汇报,他满怀激情,洋洋洒洒,把一个汇报材料写得像散文。

领导审阅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写这种材料要有翔实的数据和事实,不能仅仅是词语的堆砌。”这件事对李新华来说犹如当头棒喝。为了更快地熟悉工作,尽快把自己融入工作,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请他们帮助修改稿件,补充材料,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写作素材。同时自己多看报纸、多听新闻,勤跑腿、勤练笔,逐步掌握了信息、通讯报道和各类材料的写法,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从事文秘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时间不容自己支配,许多事情是临时性、突发性的。晚上下班前通知说第二天开会,要求天不亮就把材料写好。接到通知后,李新华在回家的路上,甚至做饭和吃饭时都在想如何写、从哪几个方面写,有时候连饭菜的滋味都尝不出来。一篇材料有可能写到夜深人静,也有可能写到晨光初露。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才从座位上站起来,揉揉发涩的眼,捶捶发酸的背,长舒一口气,这时心中才完全放松。

要做好文字材料工作,勤奋学习、博闻强记是基础,围绕所从事的中心工作展开调研是关键。从事文秘工作的5年间,他始终能做到一个“勤”字,勤看、勤写、勤思考;注重一个“巧”字,巧写、巧练、巧运用;达到一个“恒”字,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通过多年历练,李新华的综合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逐渐成长为确山县委组织部的一名业务骨干。付出终有回报。多年的辛勤耕耘,李新华本人也被河南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委组织部授予“优秀组工干部”、确山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及“确山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李新华撰写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先进事迹20多篇,其中参与撰写反映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确山县:决胜红土地》被《人民日报》党建周刊采用、《党旗猎猎耀朗陵》被《农民日报》采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10多篇,汇聚起群防群治的磅礴力量,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颂歌。

 文心雕龙 潜心为文不问西东

忙于公务之际,李新华对文字有了更多的领悟,也促使他心中萌发对文学的别样情愫。

万事开头难,散文、小说对他来说十分陌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一方面学习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大量阅读《天中晚报》《驻马店日报》文学副刊上的文学作品,同时订阅了《中国作家文学》《散文选刊》等文学杂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李新华在写作方面有了些许收获。

文学的道路艰辛而漫长,李新华追求文学的动力却矢志不移。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年李新华先后有20余万字的散文、诗歌、小小说在《中国散文家》《秘书工作》《牡丹》《躬耕》《河南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老屋爷爷》获《中国作家》第三届“金秋之旅”笔会优秀奖,驻马店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散文《耕耘何必问收获》和《一路走来一路歌》分获中央办公厅主办的杂志《秘书工作》举办的征文一、二等奖;散文《阳光总在风雨后》获第九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多年被市、县文联、作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有人问他:“你写文章能赚多少钱?”他坦然答之:“这是我的爱好,往往不以金钱计!若以金钱为爱好,那就无法爱好文学了。”的确,金钱是物质上的东西,是谋求生存的,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未免太简单浅薄了。文学是高于物质的一种精神,虽然现在被“市场经济”化了,但骨子里的精神是永存的,是永远也不能被“化”掉的。

时光慢慢,在这个浮躁不安、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李新华身边的许多文友顶不住“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的写作艰辛,更受不了埋头写作的清贫和寂寞,纷纷弃笔而去。但是李新华如浴火重生,文学对他而言依旧是个梦,不知实现这个梦还需要走多远。

 细腻文笔 一心只为故乡立传

无关浪漫,却是真实的生活。

“父亲对我的爱像雨露滋润的春天,总是让我看到希望,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憧憬着自己的春天。”李新华的笔下,父亲是深沉的,对家人的爱也是内敛的,不事张扬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他深夜打磨镰刀,天不亮带着儿子下地割麦,对下一代殷殷教导,对老一辈毕恭毕敬,这是一个既伟岸勤劳又不苟言笑、默默付出的普通父亲形象。

“我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年顶多一次,因此与母亲相聚甚少。每次回老家准备返回单位时,母亲总是依依不舍地把我送上公共汽车,然后看着汽车在自己的视线中消失,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泛起一阵阵酸楚。”李新华母亲没有文化,却尊重知识,急切地盼着自己的3个儿子都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甚至下手打自己的一个儿子,问他“还上不上学”,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直到她看到儿子哭着睡去,自己也蜷缩在一旁泪流满面。

在李新华笔下,姥姥是智慧、勤劳的化身,“中秋节的傍晚,天不黑外婆就开始炒芝麻了。我们几个孩子就围着锅台,看外婆娴熟地翻来覆去炒着啪啪作响,我们都一动不动地看着。这时外婆好像知道我们的心思似的,给我们每人抓一大把炒熟的芝麻放在小木桌子上,我们就急不可待了,用手指蘸着口水粘着芝麻大扫荡般地吃起来,一会儿就一粒不剩了。”

看到孩子们端来青柿子,李新华的姥姥就不紧不慢地往大铁锅里码柿子,然后倒上提前烧开的水浸润着这些油绿的果实,随后盖上锅盖,对翘首以待的孩子们说:“别看了,明天就让你们吃上又脆又甜的柿子啦!去玩吧!”姥姥的察言观色,对后代无言的爱至今镌刻在李新华脑海中挥之不去。

为活跃文学创作、发现文学新秀、培养本土作家,李新华在精心办好文学季刊《确山文苑》、微信公众号“确山作家”的同时,还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在《驻马店日报·确山特刊》副刊“朗陵风”刊发优秀文学作品,并在“云上确山”开辟《文学长廊》栏目,不仅为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阵地,孕育了一大批文学作者,还更好地宣传推介了确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该县诗词学会下辖的“朗陵诗社”依托“淡墨微文”微信公众号,发表优秀诗词作品,育强诗词队伍,越来越多的本土作者从《确山文苑》起步,走向《中国散文家》《诗刊》《中华诗词》等权威刊物。由于全县的文学创作者多为新秀,李新华先后邀请了著名小说家孙方友、散文家王剑冰等省市外文学前辈到确山讲学,并积极组织外出采风、举办作品研讨会等活动,为全县文友、诗友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提供了平台。经过全县文友、诗友的努力,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相继举办了三届“王奎山文学奖”,县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先后出版了《朗陵雅韵——确山古今诗词选》《朗陵四季》《朗陵揽胜》等书,诗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情礼赞,倾注了对确山乡土的浓浓眷恋之情。

如今,在李新华的带动下,确山老一代作家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中青年作家已成为确山文坛的中坚力量,新生代作家迅猛成长,展现旺盛创作活力,作家队伍正呈现“四世同堂”的可喜局面,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被省内外文学媒体关注,尤其是确山县的知名作家牛红丽于2021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光荣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这证明了确山文学已站在驻马店的前沿方阵。为此,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专题召开了确山经验现场会,市作协原主席刘康健以《平静的力量》为题肯定了确山县作家协会取得的成绩。刘康健说:“因为平静,确山县活跃着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创作队伍;因为平静,确山县的文学创作成绩硕果累累;因为平静,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确山现象’。”

尽管追寻文学的道路道阻且长,但李新华坚信只要始终以一种踏石留印的韧劲不断学习,锤炼业务能力、提高创作水平,最终一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