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丨“木耳院士”的乡土情
摘要: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调研当地黑木耳生产和品种选育情况(资料照片)。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李玉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小木耳,大产业’点赞”,总书记笑着对他说:“你们这是个大工程!”李玉说。

新华社长春10月1日电 题:“木耳院士”的乡土情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孟含琪
又是一个丰收在望的金秋。伴着明媚阳光,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田间棚地里,排排菌袋整齐悬挂,朵朵木耳尽情“绽放”。
“现在长势怎么样?”“影响产量的问题解决了吗?”千里之外,吉林农业大学的办公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专家李玉正通过视频连线,细致询问。
因疫情影响不便前往,李玉始终挂念着木耳的栽培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小木耳是大产业,还得让它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啊!”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专家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建立的院士工作站(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当天晚上,村干部就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场景至今都忘不了。”说着,李玉呵呵地笑了起来。
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当地种植木耳历史悠久,却始终只能“靠天吃饭”,沿用原始技术。

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调研当地黑木耳生产和品种选育情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2017年,到当地考察的李玉为金米村开出改变栽培技术、更换菌包的“药方”,却遭到农民的反对:你才来没几天,还能比我们了解情况?
“种着试试,赔了算我的。”李玉的团队无偿把宜栽品种的部分菌包提供给农民,指派专人留在村里传授技术。
半年后,木耳增产30%,农民完全掌握技术后增产100%。今年预计产值可达2100万元,户均可增收1.5万元以上。
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菌物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李玉在一次下乡调研中,遭遇了农民兄弟的当头一问:“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
这一问,让他想起了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农业一线的十年,想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要吃饱穿暖的期盼。
“必须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数据变成农民的致富成果!”从此,他到各地寻找木耳栽种的应用推广地,手把手、面对面教农民因地制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李玉带领团队力推“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扶贫战略,探索出一套独特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吉林汪清、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的农村一线,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20余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

李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地查看黑木耳工厂化生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脱贫攻坚战中,李玉和不少地方的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成为他们最为信任的知心人。“有困难就找‘木耳院士’,我们就信他的话……”一些人致富后还主动加入李玉团队,担当起示范种植的技术员。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李玉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小木耳,大产业’点赞”,总书记笑着对他说:“你们这是个大工程!”
“中国食用菌研究够大不够强,目前还有不少品种需从国外引进。”已经78岁的李玉始终心系农村、农民,不停在各地奔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李玉又一个心愿。

李玉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指导黑木耳生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为了加快“大工程”进度,他以工业化思维指导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改造,让小木耳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工作不规律,长期超负荷,李院士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李玉的团队成员说,难以忍受的时候他就悄悄住进医院,稍有好转便又出现在采集现场。
在平地走路,他不时还需要搀扶,但到了山上,看到罕见的蘑菇,他依旧会急匆匆地跑过去,兴冲冲地趴在地上仔细查看。
如果有人造访他的实验室,李玉还会推荐最新研发的深加工产品——木耳冰激凌,听到别人说好吃,他会又一次呵呵乐起来。

李玉在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指导学生(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要把小木耳这个‘大工程’做强,让农民兄弟获得更多收益。”李玉说。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每一位妇女都是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和妇联工作纪实
-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四
-
青春华章丨26年前的一场台风 坚定习近平治水决心
-
第一观察|总书记激励巾帼之花绽放新时代
-
特稿|为促进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国际社会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出版发行
-
时政微观察丨树立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
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
“石榴籽”的比喻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