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天中

走进长寿之乡,打开长寿锦囊 记者带你聆听百岁老人的故事 之水泉汪村百岁老人:不老泉水不老松

2024-05-23 19:07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孙浩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的美誉,新建的电商产业园就建在专探乡水泉汪村。目前,水泉汪村百岁以上老人就有4位,专探乡百岁以上老人13位,90岁以上老人306位,80岁以上老人1439位,更有多位长寿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驻马店网讯(记者 许静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距离县城大约5公里,是远近闻名的“渔网村”“淘宝村”。这里的老人即使过了百岁,仍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百岁老人,一进村庄,带着麦香和花香的风就扑面而来,沁人肺腑。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屋舍错落,院落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苗多:简单就快乐 知足就幸福

如果有人告诉你,百岁老人还能挣钱养家,你相信吗?

水泉汪村就住着这样一位老人。5月15日,记者见到百岁老人苗多时,她正和儿子在家里加工渔具上的赠品,虽说手脚不太麻利,但是用老人家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我这多少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水泉汪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但在2019年实现了全村脱贫。水泉汪村因其独特的产业模式而闻名,特别是渔网渔具的生产加工和网上销售。该村的村民着眼于渔网渔具的生产加工,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本村500多人就业,还使水泉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人没想到的是,已经102岁高龄的苗多老人,还能手工制作渔具上的赠品,随着渔具一起在“互联网”进行销售。

老人看上去红光满面,慈眉善目,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善良和温暖。当记者问她为何高寿时,老人家朗声回答:“儿子和媳妇都给我端吃端喝的,从来不让我生气,我咋能不高寿?我感觉我再活几年也不是问题!”一问一答之间,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可见老人如同“老小孩”般,言行中还透着一丝顽皮。

穷苦人家出身的苗多老人生有4个儿子,她总是教导儿子们要本分做人,勤俭持家。老人告诉记者,她从前一家一家在门前讨过饭,后来孩子们慢慢长大可以帮她做农活了,她才回归正常生活。现在比起从前的日子,她真是不敢想,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曾挨家讨饭、风餐露宿的老人竟然能走过百年,过上了幸福无忧的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很多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孝顺贤惠的儿媳妇。在屋子里坐久了,儿媳妇搀着婆婆在院子里晒太阳,给婆婆梳着头,老太太一边享受着儿媳妇的关爱,一边闭目养神,听记者和儿媳妇聊天。

“俺婆婆很少生病,从前一有小病,她自己炒点谷子(小米)伴着开水服下,说也奇怪,很快病就好了。有时候也会从地里挖了茅草根熬水喝,就这样几乎没去过医院。”老人家的儿媳妇王英梅说。

听着王英梅的讲述,记者不由得想起了这个村庄的名字——水泉汪村。好土生五谷,好水润万物。是不是这里的土地特别养人?或者这里的水是“长寿之泉”,始终让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提起自己为何对婆婆像母亲?王英梅说:“婆婆没把我当外人,哪怕日子贫寒,她也始终把我当亲闺女待,我没有理由对她不好啊!”

“记得1992年的一天,我的身体不慎摔伤,大概一个月的样子,婆婆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都是喂,连下床上洗手间都是婆婆搀扶,有时直接端来便盆。我病好以后,邻居都说我脸色红润多了,身体也直接多胖10斤!而婆婆明显地瘦了!”

两好搁一好,婆媳这几十年处得像母女一样,没有一点隔阂。

“我没闺女,不把你当闺女,拿谁当闺女?”正在眯着眼睛打盹的老人家接过话茬说。

老人的儿子王玉峰告诉记者,母亲年轻时受尽了苦头,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和他们弟兄四个相依为命,开荒种菜、养猪养鸡、编织渔网,日起而作,日落而息,可谓饱经风霜。

苗多老人命运多舛,且饱受苦难,但她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邻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看到邻居有困难的时候,她都施以援手。每当儿媳妇忙的时候,她也会力所能及地去干一些家务。同时,她也感恩社会的好,感念儿媳妇的好,从来不给政府提条件,也从来不给儿媳妇发脾气、闹情绪。

王玉峰告诉记者,虽然老人家跟着自己居住,但在外务工的弟弟们也经常寄钱回来,节假日也会想方设法回来和老人团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人家生活简单,一日两餐。早上青菜馒头,中午青菜面条,晚上基本不吃。另外,老人还专门为自己配制了两种特殊的“保健饮品”,即两种茶,一种是鸡蛋茶、一种是馓子茶。

乡亲们或许是为了沾点福气,或许也想像记者一样寻找“长寿秘笈”,苗多老人家里时常人来人往。有时,人们围坐在老人身边晒太阳,被她积极乐观的精气神鼓舞,纷纷向老人讨要长寿秘诀。结果,老人家还真总结出了一套关于长寿的锦言妙句:“心态好,儿媳孝,疾病绕道;多干活,少生气,阎王不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堪其乐。”俗世喧嚣,庸人自扰。有几人能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呢?老人家的养生之道,对当下困于浮躁纷扰中的世人何尝不是一种警示呢?

衡秀枝:喜看家乡新面貌 还能再活几十年

渔网“接上”互联网,致富插上“金翅膀”。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的美誉,新建的电商产业园就建在专探乡水泉汪村。这里环境优雅,静美如画,现在已成为人人皆知的长寿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日安享自然环境给身体带来的蓬勃生机。

见到水泉汪村衡秀枝老人的时候,她的大女儿王爱兰正在院子里给她洗头,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她们身上。院子里,石榴花开红似火,可以想象,再过两个月,成熟的石榴挂满了枝头,有的裂开了嘴,露出鲜红而又饱满的籽粒,呼之欲出,绝对让人垂涎欲滴。

“吉树入吉宅,富贵自然来”。石榴树,是吉祥树,寿命长,寓意好。石榴栽在院中,那就是一家人福气多多,幸福满满。这棵石榴树,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当然,记者深知其中的含义。

突然来了这么多客人,老人家显得很兴奋,她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并十分和善地看看这个,瞅瞅那个。也许日子太过平淡,大家都想问问老人家过去的故事,你一声我一声地问,但老人家的耳朵不太灵便了,有时候听得到,有时候听不到,有些答非所问。不过,老人说话中气很足,口齿清晰。

王爱兰告诉记者,母亲生性豁达,勤劳善良,遇事从不放在心上,很爱赞美别人。母亲特别注重健康,喜食面食。

“奶奶,你认识这个小伙子不?”记者指着陪同采访的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忠问她。

“这个小伙子可好了,经常脸上带着笑,也经常来家里问我们缺这个不?缺那个不?”老人家一边说,一边亲热地拉住了李世忠的手。

出生于1921年3月的衡奶奶,是村子里年龄最大、也是生活在这里时间最长的老人,她来到这个村子里90多年了,今年103岁的她仍关注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不敢想啊,你看看村里这几年,门口的大路多通畅,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门口还停着小汽车(淘宝拉货专用),大家再也不为吃喝发愁了,有时候我们做梦都能笑出声……”说起村里的变化,衡奶奶无限感慨,无比幸福。

水泉汪村焕发的新气象,是西平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一“网”风行的乡村新业态正风生水起。在奶奶古老而悠长的回忆中,记者的疑问也似乎找到了答案:这里生态和谐,邻里和睦,人们终生勤劳,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衡奶奶说,她年轻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嫁过来时唯一的嫁妆是一台织布机,现在没舍得扔还放在院子里……老人家说着说着想掉泪,记者不忍心破坏这气氛,便问她:“几个孩子待您怎么样?”

老人家瞬间破涕为笑,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对老人关心照顾得好!她有一个儿子和三个闺女,个个都很孝顺,她想住哪家就住哪家,晚辈们都对她端吃端喝。孩子们都不让她做事了,她也只是偷偷地帮忙干点家务,比如扫扫院子、种种菜,时不时看看她当年嫁过来时娘家人给陪嫁的织布机。

告辞时,老人家一手拉着这个,一手拉着那个,死活不让离开,还让记者帮忙捣蒜汁做捞面招待大家,并说自己心情好了还能再活几十年!

多么美好的愿景,多么热烈的期待!一个跨越世纪的老人尚且如此乐观、如此热爱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让生命在美好的生活中得到延续。

清泉潺潺绕村庄,润泽百年不老松。目前,水泉汪村百岁以上老人就有4位,专探乡百岁以上老人13位,90岁以上老人306位,80岁以上老人1439位,更有多位长寿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乡村振兴战略,为这个“长寿之乡”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让这里的寿星们感受到了新时代带给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责任编辑:孙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