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河南丨温县:河洛汇流处 飒飒拳风生
摘要:杨露禅学拳处由南、中、北三进院落组成,记载着杨露禅跟随陈长兴学习太极拳的历史,融陈家沟古村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商业空间、生态景观于一体。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太极拳专题博物馆,外形呈八边形,寓意太极衍生八卦,融通八方,集中展示太极拳的基础文化、拳史、拳理、拳法。
城事
旭日东升,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水面碎金跃动。双臂伸展,长衫随风扬起,几个学员正在练拳,一招一式宛如行云流水。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其清风岭上的陈家沟,因太极拳名播四海。明末清初,陈家沟人陈王廷融合太极阴阳、中医经络与道家吐纳学说,吸收各家拳法之长,创编出内外兼修的太极拳法。2007年,温县相继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如今,太极拳已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太极拳刚柔相济,如黄河水遇弯则绕,暗合自然之道。”温县政协副主席、太极拳文化推广者严双军说,每到汛期,这里就会出现自然奇观:黄河与伊洛河两水交融,一浊一清犹如太极阴阳图。
拳法代代传承,古老又新潮
“作为温县人,没有不知道‘陈沟’的。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这里有拳师、会武术。”年轻时,严双军总是利用周末时间,骑着自行车穿过黄河滩,一次次来到陈家沟找寻太极的点滴痕迹。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陈家沟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时在县文化系统工作的严双军,经历了这两次申报。喜讯传来,严双军几乎一夜无眠,“申遗成功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他为歌曲《美丽陈家沟》写下歌词,纪念这一时刻,“这是一个痴情者写给太极拳的情书。”
起势、拗步、云手、蹬脚……陈家沟功夫馆内,总教练张福旺指导得格外用心。
“如果陈家沟是太极拳的根,那么拳馆便是枝干,学员是叶子。根深才能蒂固,枝繁才能叶茂。”张福旺说,自己开设拳馆逾20年,“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也直接有效。”
如今,温县有太极拳馆52家、拳师3120名。拳师在国内外开设拳馆、培训站点4030家。与此同时,太极拳也在深度触网:一些青年拳师在线上授课,带动学员练拳。
大河落日,夕阳熔金。身着一袭白色太极服,90后女拳师李灵慧在黄河滩扎下马步。伴随国风音乐,动作时而舒缓、时而刚猛。短视频平台上,网友留言:“太飒了!”
李灵慧自小练拳,母亲是一级拳师。“我生在黄河边,小时候嫌它土。可当真正离开家乡,才发现心里多怀念。”大学毕业后,李灵慧回到河南工作。3年前的春节,她回村拍下一段太极拳拜年视频:四代拳师在陈家沟打起太极,引来众多网友点赞。自此,她决定留在村里,做自媒体博主。
“太极拳古老也新潮。借助自媒体平台,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再尝试对一些传统动作创编,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如今,李灵慧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她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积累了超80万粉丝。
活化太极文化,文体旅融合发展
踏入陈家沟东沟,“太极拳论”篆文熠熠生辉。借助全息投影、激光矩阵,夜幕低垂中,陈王廷创拳的故事光影再现。
“东沟是陈王廷创拳地。我们推出夜游项目,营造活动性、沉浸式体验。”温县文广旅局局长张俊峰说,围绕活化太极文化IP,温县持续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
温县是千年古县,春秋始设县,明清隶属怀庆府管辖。除太极拳发源地外,这里还是“四大怀药”原产地。近年来,当地做大“太极+”文章,串联起赛事、旅游、康养等,打造太极文化名城。
漫步清风岭,村巷通幽、院落古朴,一些民宿正翻新改造,不少研学基地也在陆续提升。景区店铺内,太极元素的服饰、器械、食品、文创等产品日益丰富,太极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这是我们刚推出的联名款山药粉,采用特产的铁棍山药,包装设计融入太极元素和标识,传递出健康养生的理念。”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入口处,一家太极文化体验馆的工作人员说,产品上架以来进入不少游客的“种草清单”。
有人传拳在外,有人习拳在家。温县一中操场上,随着舒缓的音乐,师生共练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蓬勃朝气。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便在体育课上推广太极拳,但当时练的都是传统套路。后来教学内容逐步更新,结合不同年龄段推广。”温县太极拳武术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王敏说,除了推广少儿太极操、太极拳广场舞,拳师们还与运动平台合作,研发减压、燃脂等课程,推动太极拳在全年龄段普及。
拳风起处,大河奔流。如今,发源于黄河之畔的太极拳,已传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习练者达数亿人。
城标
清风岭上觅拳踪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位于温县东南的清风岭上,与伏羲画卦台、河洛汇流处隔河相望,包含太极拳祖祠、杨露禅学拳处、太极拳博物馆等景点。
太极拳祖祠总占地80亩,是在陈氏祖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内有拳谱堂、祖师堂、扬德殿、耀武殿等。院内,太极拳师陈王廷塑像矗立,碑廊上刻着“武德”十二字箴言,石碑镌刻着历代拳师的传奇。
杨露禅学拳处由南、中、北三进院落组成,记载着杨露禅跟随陈长兴学习太极拳的历史,融陈家沟古村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商业空间、生态景观于一体。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太极拳专题博物馆,外形呈八边形,寓意太极衍生八卦,融通八方,集中展示太极拳的基础文化、拳史、拳理、拳法。
“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我和我的城)
陈 炳
我5岁习拳,祖辈都是拳师。练拳枯燥时,耳边便会响起“唠叨”:“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句话,有对村子拳风浓厚的自豪,也有父辈对传承拳法的希冀。
陈家沟离黄河不过数里之遥。童年记忆里,我常被带到河滩习拳,眼前便是浑黄汤汤、奔涌不息的大河。家人告诉我,不论太极拳还是温县,都离不开黄河的孕育。上世纪90年代,我到上海读书,并在复旦大学发起成立陈氏太极拳协会,还建立了太极专业网站。
随着太极拳不断守正创新,温县也变得大不一样。近年来,县里致力于打造太极文化名城,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城市变得更年轻化、国际化。走在街头,总能看到来此求学或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从年少学拳,到开馆授人,太极拳塑造了我的体魄、充盈了我的心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我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和推广,立志将黄河边、村沟里的拳法发扬光大。
20年前,我在海外开设了首家拳馆,如今已经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洋弟子”。在海外传授太极拳时,我心中总充满自豪:我是在用行动讲述中国故事,分享家乡美好。儿时记忆中村里的河、沟里的拳,已成为民族的河、世界的拳。
(作者为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本报记者张文豪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