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③ | 教育+科技+人才=?

2025-07-18 10:39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

“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

61

6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剑 李英华 樊雪婧 尹江勇

教育、科技、人才,这3个词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布局中,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子落定,满盘皆活。

这场关乎未来的变革正以燎原之势,在中原大地上催生出无数创新发展之实。

一个循环 三子落定,带来满盘皆活

盛夏,大地被热浪紧紧包裹。7月14日,郑州郊区,玉米试验大田里,河南农业大学教师宋允允和学生们穿梭其中,收集花粉、授粉、套袋,手脚麻利、有条不紊。

两年前,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研究所博士毕业,这位“90后”姑娘加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李浩川教授课题组,从事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及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在粮食大省做育种,意义非凡。每年我们培育出1.5万个新组合,新品种可能就在其中。”她说。

从“吃饱”到“吃好”,从跟跑到领跑,河南玉米育种正在发起科技突围。

2025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河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培育的5个玉米品种跻身黄淮海地区全国高产“10强”。

经历蝶变的,不只有种子,还有人才。

走进实验室,产教融合的生动场景比比皆是:聚焦生产一线技术难题,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马琳正埋头于小麦基因图谱研究,她所在的陈锋教授团队研发了基于小麦超高密度芯片的智慧基因挖掘和育种选择系统,去年11月成功以1500万元的价格实现技术转让。

去年9月,马琳作为首批新生报到,一入校就投身前沿科研,这在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松涛看来,却是一件平常事。“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作为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探索,院士担任班主任,整合优质资源,高水平、高平台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落地河南刚满一年,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便实现了两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联合基地落地河南,迅速形成了集群优势和辐射带动优势。

“围绕关键技术,加强有组织科研,初步形成‘教育培育人才、人才投身科研、科研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为建设农业强省注入新活力。”邹松涛说。

一场奔赴 “链”出发展新动能

“成功了!这下帮企业解决了大难题。”7月15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刘超齐很是自豪。

3.jpg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陈锋教授(后排左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年初,刘超齐作为我省首批“科技副总”代表之一,接过了企业的大红聘书。5个月后,他和企业合作研制的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生物制剂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可有效预防家禽坏死性肠炎,同步研发的3种生物科技产品也将投入批量生产。

放眼河南,这样的“科技副总”首批共有626名,他们从高校院所到企业任职,投身经济主战场。

过去,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像“隔着一层玻璃”,彼此看得见,却很难真正联动。

如今,这道“玻璃墙”逐步被打破。2021年5月,我省正式拉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的帷幕,并配套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改革,郑州大学、嵩山实验室等18家省属高校院所及省实验室作为第一第二批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大刀阔斧直面“不想转”“不敢转”的难题。

题解得如何?试点以前,郑州大学转化合同67项,合同总额2768万元;试点至今,合同数激增至225项,总金额达3.92亿元,同比增长236%的跃升曲线,印证着制度创新释放的澎湃动能。

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跑”出实验室、“跑”进生产线,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产业在变,科技在跑,高校也在加速向产业一线靠拢。

正值高招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45所学校的122个专业新增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等新专业赫然在列。

专业调整,以何为据?

河南聚焦产业所需,健全“调、停、转、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2021年以来,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点新增541个、撤销199个;对接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培育产业链,立项建设65个现代产业学院……教育对产业的“助推器”作用不断增强。

一把钥匙 解锁科教兴豫新图景

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能”,组成一把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一组组亮眼的高质量发展数据跃然纸上——

瞄准“双一流”建设,郑州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正刊发表高能级研究成果,彰显“双航母”提质进位的强劲动能。我省7所“双一流”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

随着高校“三个调整优化”走深走实,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省内高校,人才作用进一步凸显。

4.png

位于郑州龙子湖的河南省科学院。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集聚科研人才300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突破700人,省科学院成为全国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省级科研院所。

“产科教”贯通融合日渐加深,河南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由高校牵头建设的有4家;27个省实验室中,高校牵头建设的达20家;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3家由高校牵头。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被攻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同比增长28.7%。“十四五”以来,我省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牵头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7.5亿元;共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108项、重点研发专项798项,投入省财政资金30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中,河南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河南正以教育为笔、人才为墨、科技为纸、产业为卷,书写着属于中原大地的创新传奇,以昂扬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

“产科教”贯通融合日渐加深

●河南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

由高校牵头建设的有4家

●27个省实验室中

高校牵头建设的达20家

●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

3家由高校牵头

●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

●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

同比增长28.7%

●“十四五”以来

我省共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108

重点研发专项798项,投入省财政资金30亿元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两高四着力”大家谈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2.png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部署。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魏剑一起,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魏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在您看来,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周卫: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构建三者良性循环机制,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做到通盘考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应结合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教育先导性优势,培养战略型人才;强化科技主导优势,突破关键技术,发挥人才创造性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建立“教育培育人才、人才投身科研、科研促进教育”教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魏剑:在您看来,目前高等教育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还存在哪些“卡点”?

 周卫:一是评价体系不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贡献”的倾向。二是成果转化不畅。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专利到产品,“最后一公里”还不够顺畅。三是人才供需错配。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四是协同创新不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前沿交叉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联合攻关不够。

魏剑:在打通上述“卡点”方面,河南农业大学做了哪些探索?

周卫:一是聚焦“三农”主战场深化改革,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例如,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食品加工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二是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启动“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推进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三是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实施“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共建科研团队、合作申报项目、联合培养学生等。比如,国家级科教融合联合体——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这是由中国农科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全国11所涉农高校和13家省属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

魏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人才发挥着主体性支撑作用。河南农业大学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卫:学校的发展“首要在人才、首位靠人才、首先看人才”。近年来,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自主培育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校全职院士达5人,位居全国农业高校第三。6月,学校召开“百名英才汇农大”求才引才大行动,通过打好“四张牌”,着力吸引高层次成熟型人才。打好“融合牌”,用好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借势赋能求才引才;打好“事业牌”,依托高能级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要人才工程等,为人才搭建广阔舞台;打好“开放牌”,拓宽视野求才引才;打好“情感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魏剑: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农业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

周卫: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要,布局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二是积极推进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强化“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实施“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三是组建跨学科、跨单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加速良种良法和新技术落地。五是创新服务模式,推广“科技小院”“助农天团”等。六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做好“头雁”培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樊雪婧 整理)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屈芳朱琨杜君马国华侯皓 

71

72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