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千钧向高端——洛阳打造国内领先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
摘要: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周宇给出方向:“企业要紧盯高端轴承产业风口,聚焦航空发动机主轴承、高档数控机床主轴轴承、机器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以及新能源汽车轴承、盾构机主轴承、风力发电机组系列轴承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轴承等关键领域,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中找准定位、挖掘需求。”
历经70多年建设与发展,洛轴集团新貌。企业供图
位于河科大的中国轴承陈列馆。吉小平 摄
2022年9月,国内首套16MW平台风电主轴轴承在洛轴集团下线。吉小平 摄
在洛阳新强联生产车间,工人正准备对产品进行终检。冯师垚 摄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什么样的产品,能随神舟飞船直破云霄,探索宇宙奥秘?又能伴盾构机深入地底,助力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助海上风机迎风旋转,产出清洁绿电?
答案是:轴承。
轴承,被誉为工业“关节”,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看似毫不起眼,实则决定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轴考察时指出:“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制造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在我国轴承产业的宏大版图中,洛阳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强劲的科研实力,以及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轴承工业圣地”。从为“中国天眼”FAST、神舟飞船等“大国重器”提供关键支撑,到在风电、高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的重大突破,洛阳轴承产业正以“一轴千钧”的磅礴力量,朝着高端化、国际化稳步迈进,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高端轴承产业集群。
历史根基:铸就全国五大基地之一
洛阳轴承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新中国工业同频共振的奋斗史。
1954年,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洛阳轴承厂(今洛轴集团)在荒地上破土而出,标志着中国轴承工业从修配阶段迈入自主制造新纪元。第一套铁路货车轴承、第一套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等多项“中国第一”相继问世,为“中国轴承看洛阳”奠定根基。
历经70余载积淀,洛阳已成为我国五大轴承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品种最全、用途最广的综合性轴承生产高地。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轴承及相关企业突破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形成以洛轴集团为核心、中小民营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2024年,全市轴承产业产值达280亿元,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洛阳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空间布局上,洛阳轴承产业构建起“头部引领、区域协同”的产业版图,以洛轴、新强联、轴研所为龙头,新能轴承、洛凌轴承等为骨干,涧西、洛龙、宜阳等产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协同绘就产业全景图。
此外,完整产业链优势凸显:上游鼎辉特钢、烨兴特钢提供优质钢材;中游涵盖特大型、精密轴承等多领域;下游覆盖风电、工程机械等场景,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研发到生产的完整生态闭环。
创新作为产业的核心引擎,“一厂一所一校一院”的产学研用体系为其提供了强大支撑。洛阳拥有轴承行业唯一国家级一类科研院所——洛阳轴承研究所,唯一专业综合甲级设计单位——中机十院,唯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洛轴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全国唯一设轴承专业的高校——河南科技大学。这“四个唯一”构成产业创新的“四梁八柱”。
在强大科研体系支撑下,洛阳轴承不断突破高端领域:洛轴集团16兆瓦风电主轴轴承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新强联在14米级超大型盾构机主轴轴承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助力中铁装备摆脱进口依赖;鸿元轴承谐波减速器专用轴承回转误差仅1微米,在人形机器人轴承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
尽管成就显著,向高端化迈进的洛阳轴承仍面临诸多挑战。
宜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洛阳特重轴承有限公司,为赶制高精度转盘轴承订单急需特殊耐磨保持架配件,本地仅3家企业具备基础设备,却因技术标准不统一,样品连续3次因0.2毫米尺寸公差超标被退。
无奈之下,企业董事长王志平只能从江苏无锡调货。“物流耗时5天,生产周期延长10多天,额外增加数万元成本。”王志平说,更突出的是,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研发的新材料配方,因担心技术外流极少与本地配套企业共享,导致本地配件厂长期困于中低端生产。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科技大学教授马伟说,这种“各自为战”的模式迫使企业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导致内部工艺路线长,使得300余家相关企业产业链协作程度低。
数据显示,洛轴集团、新强联等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不足40%,关键环节对外依存度高达65%,企业协作停留在零部件层次,缺乏紧密分工与专业化协作,集群效应不明显。
马伟说,产业呈现“中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结构性失衡。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靠低价生存,利润率走低,内卷加剧。在高端市场中,因可靠性、寿命等指标落后于瑞典SKF、德国舍弗勒等国际巨头,国外品牌主导市场,国内企业份额不足30%,航空航天、精密机床等高端领域进口依赖度超80%。
人才问题同样突出。“技术工人没地位,缺口超50%,但我们缺人又不敢招人。”洛阳众悦精密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坦言,曾发生技术人员离职后带走专利加盟竞争对手的情况。尽管洛阳有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受地域、待遇等因素影响,部分高端人才流向沿海,制约产业创新。
龙头引领:书写国产替代传奇
“‘观天巨眼’里藏着洛阳智慧!”
洛轴集团研制的国内首台套无齿式圆柱滚子转盘轴承日前顺利下线验收,即将成为新疆奇台11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核心关节”。这台全球最大的百米级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因装上“洛阳造”关键部件,将助力我国天文观测冲刺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已掌握射电望远镜全系列轴承技术,综合实力国内第一。”洛轴集团技术中心专家周琳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行业标杆,洛轴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70%,在风电领域拿下超40%的主轴承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轮毂轴承销量更是稳居行业前茅。
洛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莹说:“今年上半年,洛轴集团营收同比增长35.85%。预计到今年年底,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较2016年翻两番,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同样红火的还有洛阳新强联。
8月11日晚,洛阳新强联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108.98%。其中,风电类产品上半年营收16.76亿元,同比增长135.53%,二季度排产订单充足,下游客户需求呈现旺盛态势。
新强联有多强?
企业的无软带淬火工艺攻克传统缺陷,14米级盾构机主轴轴承打破国外垄断。通过80%以上滚子自制、锻件全自供模式,企业既保质量又降成本,订单排产已排到“手软”。
“有上亿元的订单待生产,新建厂房还没投产就被催单!”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巧玲笑着道出“甜蜜负担”。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鸿元轴承是国内人形机器人轴承领域的“隐形冠军”。
“宇树”扭秧歌,“众擎”跳街舞,“天工”跑马拉松……2025年走红的国产人形机器人,超90%的机器人关节轴承来自这里。
历经15年的技术积累,鸿元轴承靠着每年8%营收投入研发的韧劲,目前已经形成150种型号的机器人关节解决方案,攻克了高精度、轻量化、超薄壁、高钢性等核心难题。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超60%、利税近70%的增幅,印证了“一米宽、一千米深”的专业精神。
一墙之隔,新建年产20万套高精度智能轴承项目已于今年5月投产,产能完全释放后,将实现机器人轴承产能翻番,为培育高端轴承优势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从“观天巨眼”的精密转动到机器人的灵活关节,洛阳轴承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与“隐形冠军”们深耕细作,在风电、盾构、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书写着国产替代的硬核传奇。
产业突围:剑指全球高端市场
全球轴承市场的垄断格局坚如磐石,瑞典SKF、德国舍弗勒、日本NSK等八大跨国巨头,牢牢掌控着70%以上的高端轴承市场份额。2024年,洛阳轴承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3.2%,这是近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正持续加码。
面对挑战,《洛阳市培育壮大高端轴承产业链行动方案(2024—2025)》提出,建成国内领先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和国际重要的轴承供应中心。近日,洛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部分重点轴承企业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时提出,抢占风口赛道,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推动轴承产业做大做强。
在此背景下,洛阳如何加快做大做强高端轴承产业集群?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周宇给出方向:“企业要紧盯高端轴承产业风口,聚焦航空发动机主轴承、高档数控机床主轴轴承、机器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以及新能源汽车轴承、盾构机主轴承、风力发电机组系列轴承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轴承等关键领域,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中找准定位、挖掘需求。”
周宇建议,要充分借力国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等政策红利,推动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集中攻克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提出,要强化技术创新引领。洛轴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产业研究院建设,轴研所着力打造多领域研发平台,新强联主攻风电轴承关键技术,共同构筑中国轴承科创高地。
在产业布局上,洛阳市要围绕龙头企业优化产业格局:涧西、洛龙、宜阳建设综合性生产基地,新安打造特大型轴承基地。同时,要定向引进上下游企业,补齐套圈、滚动体等产业链短板,对接国内重点企业扩大高端领域规模。通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培育“龙头+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强化产业链对接与智能制造升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有实力的企业可走自动化大批量生产路线,技术型企业则可专注‘高精尖’产品。”洛阳众悦精密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建议,政府可借鉴江浙经验,加大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志认为,要充分发挥“一厂一所一校一院”的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企业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洛阳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认为要聚焦政策落地:在人才培育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奖学金引导人才流入民营企业,扩大民办职教规模并提高人才留洛率,制定差异化人才政策拓宽覆盖范围。
从“一五”的奠基星火,到“十四五”的壮阔蓝图,洛阳轴承始终勇立时代潮头。
洛轴集团院内,机床轰鸣奏响报国强音,精密轴承转动民族梦想,一代代匠人心手相承,以钢铁意志铸就硬核实力。这里不仅是轴承的诞生地,更是挺起民族轴承工业的钢铁脊梁。
新闻1+1
“轴承黄埔”河科大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轴集团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洛阳轴承行业“一厂一所一校一院”产学研合作模式:“这里发展轴承产业的生态好,就是产学研一体化。”这里的一校指的就是河南科技大学。
河科大因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需求而设立,与洛轴集团、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共和国长子”共同成长。该校轴承专业始于1974年的第一期轴承短训班,至今已有51年历史。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本、硕、博及博士后完整轴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已培育5000余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轴承行业输送了超70%的中高级技术骨干。
众多杰出校友从这里走出,如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周宇、洛轴集团总经理于海波、哈尔滨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郑婴,以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文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周琳等,他们成为轴承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河科大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和“中国轴承工业总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充分发挥区域与行业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国内外轴承行业头部企业、协会和科研单位,构建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课程衔接、科研训练与实践培养的全周期设计,探索“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路径,引领轴承人才培养变革,推动多方协同育人。依托中组部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中国航发哈轴等单位联合培育高端轴承工程领军人才。
同时,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攻克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高端轴承的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及应用评价等方面,形成全链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取得众多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轴承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轴承强国建设贡献突出力量。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