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礼:为民路上永不停歇的“暖流”
摘要:尤为动人的一幕发生在93岁的老英雄梅明家中,曾浴血沙场的老人,竟心疼地推开何文礼的手:“你腿脚这样还来看我,心意到了就中了。”——这朴素而坚韧的声音,如同那“哒哒”作响的拐杖般敲响每个人的心门。
何文礼看望抗战老兵。
记者 刘金霞 文/图
时下,虽已处暑,但暑气尚未完全消散,确山县石滚河镇何大庙村热气蒸腾。村民何二虎双手微颤,将一面印有“为民排忧解难”字样的锦旗递到“中国好人”、何大庙村党支部书记何文礼手中。他声音哽咽:“要不是您,俺家的血汗钱就打了水漂。”何文礼接过锦旗,金色文字灼灼闪耀在阳光下,与那根摩挲了四十载的白蜡木拐杖,一同在此刻微微发亮。
就在此拐杖支撑下,他往返奔走数十次,最终撬动了108000元彩礼不退的冰冷僵局,为退伍伤残的何家儿子索回了一半的公正。
拐杖叩开的暖心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兵王水德家中,拐杖声融入铿锵的歌声。年过九旬的抗美援朝英雄热泪盈眶,何文礼带来的不只是米面粮油,更是赤诚的敬与爱。
百岁抗战老兵梅春林的院落里,他侧耳倾听烽火往事;97岁的饶文明家中,他细细探寻战争的纹理。尤为动人的一幕发生在93岁的老英雄梅明家中,曾浴血沙场的老人,竟心疼地推开何文礼的手:“你腿脚这样还来看我,心意到了就中了。”
这关怀的重量在拐杖下延伸至更远的角落:助学金送到16名寒门学子的手中时,盲人青年程东昊为梦筹办音乐会,何文礼鼎力相助5万元助其圆梦。从福利院儿童到河北涿州灾区同胞,从邻里乡亲困窘到村中孤寡无助——这根拐杖丈量过的土地,都涌起暖流。近三十载,他慷慨解囊500多万元,燃亮了无数人的前路灯火。
从爬行到创业先锋
7个月时的一场高烧,不幸夺走了他自由前行的脚步——1~6岁,他匍匐于黄土地;7岁,两个小凳成为了笨拙的代步;10岁,才艰难地撑着拐杖踏入校门。
命运的冰冷并未压弯他的脊梁。13岁时那个沉重的午后,看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少年毅然扛锄上山开荒。毒日头下,当别人在田边阴凉处休憩时,他仍在空旷的山坡上挥汗如雨,直至双手磨出密布水泡,4亩荒地竟奇迹般在孤寂的劳作中成型。那千斤芋头收获时满目青翠——他不仅以此养活了自己破碎的童年,更种下了灵魂的定力:“靠双手劳动不丢人。”自此以后,无论培育板栗苗一分一分积攒薄利,还是上世纪80年代顶着巨大压力贷款300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工数年工资)创业——他以双手凿开命运的坚冰,拄拐杖辗转6个省20多个城市,硬是闯出一条血路。
2013年,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他坚持“质量为本、信誉立身”的铁律,企业成为磐石。然财富不是终点。“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朴素而坚韧的声音,如同那“哒哒”作响的拐杖般敲响每个人的心门。
暖流汇聚助振兴
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将致富经酿成共富方。今日何大庙村,六成以上村民耕耘于板栗、中药材和养殖业中,人均年收入攀升至1.6万元。
何文礼更是文明乡风的有力推手。他在村内树起孝善标杆:捐资两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带动乡民掀起捐款热潮;“五美庭院”让农家小院焕发勃勃生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如春风化雨,崇德向善、厚养薄葬渐成村民内心自觉。
夕阳染红村头石板路,何文礼结束一天辛劳,伴着熟悉的“哒哒”声踏上归途。那节奏分明的拐杖敲击声已然化作何大庙的心跳声,脉动一个村庄的振兴传奇。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