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功绩
摘要:1938年6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成立了以彭雪枫为首的统战委员会,通过统战工作,张轸曾捐助竹沟留守处步枪200支,子弹600万发;
乔长泰 李铁军 李志强 黄琨
杨靖宇将军与东北抗联将士群雕。记者 王家恒 摄
8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被迫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人民近代来抗击外敌侵略斗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是全中国各民族万众一心团结 奋战流血牺牲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驻马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解放浴血奋战,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驻马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先后向新四军、八路军输送子弟兵3万多人,发展地方武装近万人,为部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军政干部5000多人,新四军7个师中有3个师的基干队伍是在驻马店组建的。全民族抗战中驻马店军民对敌作战近200次,消灭日伪军7000多人,俘虏和争取伪顽武装15000多人,建立了2个地委、行署和11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人口500多万,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所有这些为夺取中原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驻马店地区全民族抗战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从全民族抗战爆发到1939年11月的“确山惨案”。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竹沟为中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利用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和新四军武装,为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而奋斗。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在豫南山区创建的桐柏游击根据地,是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后党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十五块根据地之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一地区在中原的战略地位,指示鄂豫边省委在豫南实行党的新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保存与扩大革命支撑点。1937年底,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600多人,地方农民自卫军发展到近万人。1938年1月,改编为国民党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
1937年底到1938年初华北各地及南京相继失守,处在中原战区近后方的竹沟根据地战略地位更显得重要。1938年2月,中央派彭雪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受命后即带领张震、岳夏等一批红军团、营干部及部分战士奔赴竹沟,同时周恩来、叶剑英从武汉也先后派一批干部到竹沟。3月下旬,新四军八团已发展到1300多人,奉命开赴皖东抗日。八团出发后,经周恩来与国民党方面协商在竹沟设立了八团队留守处。之后党组织以八团留守处合法的名义继续积蓄力量,训练干部,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充分准备。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移驻竹沟。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创办军政教导大队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为所属战略区培养新干部,作为当时中原地区“发展与建立武装部队之用”,并设立招兵处,动员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输送优秀青年参军。至1938年10月,河南省委先后在竹沟培养了各类军政干部1500人,向中原敌后输送7批基干队伍。豫南特委所辖的竹沟、确山、泌阳、桐柏、信阳、遂平、汝南、正阳、西平、上蔡、唐河、叶县、舞阳(后归豫中地委)、新蔡14个县相继建立县委。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在竹沟认真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规划了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党的工作。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了战略部署。在刘少奇关怀下,驻马店地区党组织建设和武装抗日烽火愈烧愈旺,汝南、平舆党组织领导的联庄会到年底已发展到近5000人,并有长短枪千余支,抗日救亡团体“青年救国团”发展到14个分团。新蔡党组织创办的“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达千余人,泌阳党组织与地方实力派联合培训抗日骨干400多人,输送到新四军。西平、遂平党组织亦组建抗敌宣传团赴各地宣传。尤其是为适应中原敌后抗战形势的发展,在竹沟继续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和各种专业训练班,为各抗日根据地培训输送干部。同时,不断扩大留守处机关,设立参谋、军需、副官、军医四大处,并先后办起被服厂、修械厂、印刷厂和医院、疗养院等后勤机关,留守处部队经常保持在千人以上。从1939年初到11月,又先后向豫鄂边和苏皖地区派了数批部队,达3000多人及上千名军政干部,仅向鄂中就输送部队2500多人和400多名干部。以竹沟为中心的豫南地区实际成为组织中原抗战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第二阶段从1939年“竹沟惨案”为起点至1944年8月,新四军五师的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这一阶段驻马店地区抗战时局处于低潮时期。
这种困难局面的出现是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及驻马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的。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全国抗战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由于日本诱降,英美劝降,加之内部进一步分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1月11日,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组织国民党地方武装1800多人向竹沟发起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新四军伤病员和家属及当地群众200多人惨遭杀害。“竹沟惨案”的发生也是国民党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开始,从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先后两次在国统区对共产党进行大搜捕,形势急剧恶化。中共河南省委于1940年1月建立了中共汝南地委,转入地下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央为此紧急决定:全部撤退豫南、豫中党组织区以上党员干部。中共汝南地委根据中央决定,立即部署,认真准备,至当年冬先后将300多名区级以上干部安全顺利撤至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
在这一阶段,日本侵略军曾3次侵犯驻马店地区。第一次是1940年5月1日,日军4万人侵犯桐柏、正阳、确山、泌阳一线。5月6日,中日军队在泌阳、确山、信阳公路一带展开激战,日军受挫,于5月15日缩回原地。第二次是在1941年1月25日,日寇突然发动豫南战役。1月26日,日军一路攻至确山、泌阳一线;另一路陷正阳。28日,陷汝南、遂平、西平。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在日军发动豫南战役当天,即命令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装向敌后进军,袭击日军,收复失地。2月5日,李先念,任质斌又亲率主力两个团向豫南敌后挺进。日军因国共两军南北夹击,很快于2月9日前后缩回原防,豫南战役结束。但这次日军北犯对驻马店地区损害严重。日军占据确山两周,就烧毁炸毁房屋31484间;占据遂平8天,就屠杀群众2711人,奸淫妇女200多人;占据西平6天,先后屠杀奋起反抗的国民党陆军预备十一师前卫连128人,枪杀毒打县城居民100多人,奸污妇女100多人。第三次发生在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境内铁路交通线,挽救其入侵东南亚的侵略军,于4月18日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军队不战而溃,37天失城38座。5月8日,日军攻占西平,5月9日攻占遂平、驻马店;5月13日攻占正阳;6月16日,陷上蔡、确山;6月17日攻占汝南;6月19日南下日军与北进日军会合于确山,后于7月进犯泌阳。在这次河南战役中,驻马店地区除新蔡和泌阳一部外,全部沦陷。日军占领驻马店地区直至1945年8月投降为止,长达一年零三个月之久。在沦陷区内,日军抢掠财物,实行奴化教育,组织汉奸队伍,建立日伪政权,拼凑特务组织,强迫老百姓挖战壕、建碉堡、修公路,罪恶累累,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仅在西平就杀害群众455人,打伤致残163人,奸污妇女1195人,毒打居民和劳工17760人,逼迫4637人当苦工,至今仍有近2000人下落不明,抢劫财物更不计其数。
第三阶段,从1944年8月新四军五师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期恢复了豫南抗日根据地并开辟了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抗日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而奋斗。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中共中央命令华北八路军南下,新四军四师西进,新四军五师北上,开辟河南敌后游击战争。7月下旬,豫鄂边区党委组成豫南游击兵团,在黄霖率领下渡淮北上。8月28日,首战正阳胡冲店,在汝正确地下党配合下,消灭伪顽两面旗帜的正阳保安团600多人,开辟了发展河南的前沿阵地。在平汉路东建立了汝正确和汝上遂两个县委及抗日民主政权,在平汉路西建立了信确泌桐和确泌桐两个县委及抗日民主政权。
11月,中共豫南工委改为中共河南工委,任质斌任书记,豫南游击兵团改为河南挺进兵团,黄霖任司令员。在确山孤山冲成立豫南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之后,挺进兵团继续北上豫中,以打通与八路军兄弟部队的联系。1945年2月8日遂平母猪峡一战,全歼伪军史聘侯部300多人,接着粉碎了敌伪军2000多人的扫荡,初步打开了豫中局面。建立了嵖岈山中心县委和嵖岈山指挥部及遂平、西平、叶(县)方(城)舞(阳)3个县委,以及县、区、乡政府。8月上旬,与八路军陈先瑞支队在豫中胜利会师。在嵖岈山地区成立了豫中军分区、地委和专署。
河南挺进兵团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与日伪顽匪作战100多次,消灭敌顽6000多人,争取了8000多伪顽武装,主力部队由1000多人发展到26个团共1万多人,并为豫西八路军补充新战士达万余人,根据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区人口500多万。
2. 驻马店地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一)徐州失守后,竹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发动群众进行抗战的中心区域和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部。
1938年开封沦陷以后,中共河南省委机关由开封迁至竹沟,充分利用抗战初期国共合作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发动群众准备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向敌后输送了大批骨干队伍,促进了各地武装力量的集中与发展,同时为各地培训大批干部,把抗日火种撒向中原大地,促使各地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和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到1938年10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8000多人,比一年前河南省委建立时党员人数增加了几十倍,在全省建立了39个地、市、中心县委,黄河以南64个县中有59个县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组织和掌握抗日武装达3万多人。豫南特委领导的7个县已有党员1075人,群众组织4000人,青年组织6000人,地方武装随时可调动者1200人。全民族抗战初期河南党组织的大发展,极大加强了党对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对坚持中原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武汉失守后,竹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领导抗战的基地和战略支撑点。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此前中共中央针对时局的变化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撤销在武汉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党的工作。1939年1月28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到达竹沟。为了彻底纠正王明错误路线,清除影响,团结全党担负起伟大的使命,刘少奇同志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中原地区的党,使中原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迅速达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中原各地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至1939年底,除李先念同志率领的独立游击支队继续向武汉外围挺进外,在徐州外围活动的彭雪枫、张爱萍同志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开辟了豫鄂苏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执行东进、北上方针,进入扬州、泰州等地区;第四、五支队开辟了皖东敌后根据地,很快打开了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抗战局面。
(三)全民族抗战后期,驻马店地区是新四军五师实施中共中央“绾毂中原”战略的桥头堡,也是沟通与华北八路军联系的前沿阵地。
1944年日寇为打通平汉线,调集9.7万人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攻击。中共中央制定了“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指示八路军一部南下、新四军四师西进、五师北上,不失时机地向河南敌后发展。1944年8月,新四军五师挺进河南,一鼓作气恢复了豫南,开辟了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地区,打通了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实现了与八路军陈先瑞支队及王定烈部胜利会师,并为三五九旅顺利抵达豫鄂边区开辟了通道。虽然在地域上没有与华北根据地联成一片,但它的存在构成了北与华北八路军、东与新四军四师遥相呼应的掎角之势,基本上实现了中央“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初步改变了新四军五师长期孤悬敌后的战略处境。
3. 驻马店地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主要贡献
(一)为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四军7个师中有3个师的基干队伍是从竹沟走出去的。
1938年2月,彭雪枫到竹沟后整编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300多人。3月29日,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中敌后战场,后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师。1938年9月底,根据战局变化和中央指示,彭雪枫、张震、岳夏等同志率领留守处的两个连和第二期教导队学员370多人,与从竹沟先期出发的肖望东抗日先遣大队会合,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后发展成为新四军四师。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同志率领从竹沟留守处抽调的80多名战士和60多名干部组成的新四军独立大队,从竹沟南下。4月,中原局又派陈少敏同志率领50多名干部和竹沟留守处一个中队、信阳抗日挺进支队两个中队400人南下。6月中旬,李先念、陈少敏同志在鄂中京山养马畈召开会议,将鄂中、豫南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1943年在抗战进入最困难阶段时,驻马店地区党组织排除种种困难,为新四军五师输送8000名新兵。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五师奉命组成豫南挺进兵团,开赴驻马店地区,受到区党组织和人民的大力支持,至抗战胜利,这支部队由开始时的千余人发展到26个团1万多人,并向豫西八路军输送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民族抗战中驻马店地区共向新四军和八路军输送部队3万多人,当时的竹沟曾被誉为新四军的发源地。
(二)为中原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壮大人民力量和进行敌后抗战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对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和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河南省委先后在竹沟开办了教导大队、党训班和青年、妇女、供给、卫生、机要、电台、司号等专业训练班,通过各种形式共训练3000多人。1944年,新四军豫南游击兵团挺进驻马店地区后在孤山冲成立豫南地委、行署和军分区,并建立了军政干校,先后培养军队和地方党员干部1000多人。这些学员后来大部分成为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骨干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乃至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竹沟期间在驻马店地区工作和培养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有80多人担任了省、军级以上职务,仅1955年就有50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如:原军委副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胡炜(新蔡人)、石油部部长唐克、中央军委外事局局长张彤、外贸部部长白相国、湖北省委书记许道琦、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周汉英等都曾在竹沟教导大队学习过。同时,驻马店区籍的干部虽没在本地工作,也在全国其他战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著名皮(定钧)徐支队的政委徐子荣(确山人)及何伟(解放后任教育部部长,汝南人)、柴成文(军委外事局局长,遂平人)等。
(三)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为党在中原地区团结友党友军、地方实力派,瓦解伪、顽势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6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成立了以彭雪枫为首的统战委员会,通过统战工作,张轸曾捐助竹沟留守处步枪200支,子弹600万发;何基沣曾秘密给留守处步枪数百支,子弹2万发;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则多次向竹沟留守处领导同志表态,保证不向竹沟进攻。除此之外,豫南特委对周围各县地方政权的统战工作亦十分活跃。中原局进驻竹沟以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注意了开展国民党上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刘少奇同志到竹沟后,就曾亲自安排进步知识分子范文澜、刘砚等在竹沟工作,对靠拢共产党的国民党左派和中间派代表人物如徐述之、张了且、刘国明也积极进行工作,使他们接受了党的主张,在国民党统治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原局还要求各区党委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对国民党部队作统战工作,特别是在友军工作中做高级军官的工作。这些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仅在抗战后期就争取了伪、顽军15000多人起义和反正。有些部队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仍与党保持联系,有的则最后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沧海横流、砥柱巍然。从抗战岁月到和平时期,从救亡图存到复兴追梦,追念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建树的业绩,目的是牢记全民族抗战所提供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中原儿女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历史功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