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尚德到杨靖宇,一个英雄的灵魂呐喊
摘要:站在确山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前,仿佛看到将军一生的轨迹——从马尚德到张贯一到杨靖宇,从普通农家孩子到民族危亡时的中流砥柱。
记者 许伟
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杨靖宇雕像。记者 王永良/摄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雕像。河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崇/摄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面旗帜,在白山黑水间猎猎作响;每一个化名都是一把利剑,在民族危亡时铮铮出鞘。
在吉林省靖宇县无边的林海雪原上,一声穿越时空的叩问至今仍在回荡。这声叩问,出自一位几易其名的河南汉子之口。他本是马尚德,来自河南省确山县;后来他成了张贯一,隐于抚顺矿工之中;最终他以杨靖宇之名,让日寇闻风丧胆。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次重生。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作为英雄故乡的媒体记者,深度查阅史料,追溯英雄的化名历程,不仅是在回顾一段个人历史,更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名字背后英雄灵魂深处的呐喊与信仰的升华。
马尚德:天中少年的尚德之志
1905年2月,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个男孩降生了,取名“尚德”。“尚德”二字,取自《论语》“君子尚德”,寄托着父母对这个孩子最朴素的期望——崇尚美德,修身立德。
少年马尚德不负此名。在开封工业学校求学期间,他亲眼看到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的惨状,在《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中写道:“偶见一老翁,髯须俱白,面似魍魉,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文字间流露的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正是“尚德”精神的最好诠释。
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色中,马尚德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对“尚德”之名的深刻践行——以德报国,以德救民。《杨靖宇传》作者赵俊清曾感叹:“说明他认准了党的主义的正确和他对党的主义的忠诚。”
“马尚德”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天中少年最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的延续。这个名字里,有着中华文明最深厚的道德底蕴。
张贯一:矿工中间的贯彻如一
1929年春,马尚德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他深入抚顺煤矿搞工人运动,化名“张贯一”。
“贯一”取自《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寓意对理想信念的始终如一、贯彻到底。这个名字选择得极为巧妙:“张”是北方常见姓氏,便于隐蔽;“贯一”则表明心志,彰显坚守。
在抚顺煤矿,工人们亲热地称他“老张”或“张大个子”。他与矿工同吃同住,下到数百米深的矿井,体验工人们“埋了没死”的生活。他穿着和矿工一样的破旧衣服,吃着和大家一样的高粱米饭,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们讲解革命道理。
“贯一”之名,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完美诠释:他对理想的坚守如一,对工人的关怀如一,对斗争的坚持如一。即便后来被日本特务逮捕,受尽酷刑,他依然“贯一”到底,坚守党的秘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刚刚出狱的“张贯一”不顾身躯饱受摧残,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在哈尔滨,他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一天只吃一顿饭,大褂又破又旧,鞋露着脚指头,却将反日的火种撒遍工厂、学校和街道。
“张贯一”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位革命者的坚韧与忠诚,是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的高度统一。这个名字里,有着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品质——始终如一。
杨靖宇:林海雪原的靖宇之魂
1932年冬,张贯一告别哈尔滨,以省委特派员身份挺进南满的深山密林。这年,他再次更名,从此成为杨靖宇。
“杨”取“扬”之谐音,寓意扬我军威;“靖宇”取自《诗经》“靖共尔位”,意为平定天下,让宇内安宁。这个名字彰显了他“平定宇内”,让华夏大地安定的宏伟志向。
南满成为将军驰骋的战场。他将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浓缩在一句朴素的口号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日本!”
基于“杨靖宇”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安定天下”的使命,他成功团结了失败的抗日义勇军、东北军余部和愿意抗日的地主武装,打开了南满武装抗日的新局面。
在寒无棉衣、食无粮、住无所的情况下,杨靖宇制订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计划。他独创“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战术,在看似绝境的环境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36年夏,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从此,“杨靖宇”三个字成为抗日的旗帜,让日寇闻风丧胆。
伪满档案无奈地称杨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说他的队伍“如山林鬼魅,无踪可寻”,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战术之灵活,意志之顽强,为从未所见”。
“杨靖宇”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位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一位民族英雄的恢宏气度。这个名字里,有着中华民族最需要的靖难安邦、定国安民的精神力量。
从名到魂:化名背后的精神升华
杨靖宇将军的三个主要化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精神发展轨迹:“马尚德——张贯一——杨靖宇”,对应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实现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民族救亡图存的升华。
这条命名轨迹,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之路:从崇尚德行的热血青年(马尚德),到坚守信念的革命战士(张贯一),再到拯救民族的军事领袖(杨靖宇)。每一个名字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身份标识,更是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杨靖宇的命名选择深植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尚德”来自《论语》,“贯一”取自《论语》,“靖宇”源于《诗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如今,当我们追溯杨靖宇将军的化名历程,不仅是在回顾一段个人历史,更是在解读一种文化密码,破译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基因。
魂兮归来:精神在命名中永恒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吉林濛江县壮烈殉国,时年35岁。残暴的敌人解剖他的遗体,震惊地发现胃肠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为纪念将军,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以此永久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以英雄名字命名地名的事例,体现了人民对英雄的无限敬仰。
从马尚德到杨靖宇,每一个名字都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尚德”精神成为道德教育的典范,“贯一”精神成为忠诚坚守的象征,“靖宇”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旗帜。
今天,在杨靖宇将军的家乡确山和他的殉国地靖宇县,人们通过多种形式传承着将军的精神。2019年,确山靖宇艺术团远赴吉林靖宇县开展“红色血脉,文化走亲”活动,两地人民共同纪念杨靖宇将军、弘扬杨靖宇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
杨靖宇将军的嫡孙马继民说:“一定会把祖辈的英雄事迹讲好、传承好,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作为英雄后代,他始终以祖父精神激励自己,恪守母亲立下的“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
站在确山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前,仿佛看到将军一生的轨迹——从马尚德到张贯一到杨靖宇,从普通农家孩子到民族危亡时的中流砥柱。他的名字更易,但初心不改;他的身份转变,但使命如一。
他那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啦,还有中国吗”至今仍在长白山林间回响,在汝河两岸荡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奔流。
将军的胃肠里没有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但他的脊梁里,有钢铁的意志;他的胸膛里,有滚烫的爱国心;他的头颅里,有不灭的民族魂。
85年过去了,将军的鲜血已化作人间春色,他的呐喊已融入民族血脉。他是天中大地的儿子,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