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金针菇的“工业革命”
摘要:而金针菇采摘后的废弃菌渣,又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和饲料,重新返还农田,形成了“农业—菌业—农业”的绿色循环链条。
解码河南华绿生物的“慧种菇”之道——
一颗金针菇的“工业革命”
记者 王家恒 见习记者 康佳一 生产线上,机械手臂、工人齐上阵,切割、包装……新鲜的金针菇当天就可到达市民的餐桌。 记者 弓华静 摄
每天约有26万瓶、100多吨金针菇从这里走向老百姓的餐桌,这惊人的产量并非来自农田,而是源于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
日前,记者走进确山县河南华绿生物科技公司,一股清凉气息裹挟菌香扑面而来。与传统农业大棚迥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由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仿佛步入了一座“数字菇坊”。
“我们以驻马店为中心构建了一条高效供应链,‘新鲜半径’覆盖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该企业业务经理别宇航介绍,这家集金针菇种植、生产、销售与科普于一体的企业2024年6月建成投产,一期项目年生产加工食用菌能力达4.8万吨,年产值约2亿元,为当地近400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踏入生产车间,11层高的立体栽培架映入眼帘,数以万计的金针菇栽培瓶整齐排列,充分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每一簇金针菇的生长,都离不开一位无形的‘环境管家’。”别宇航介绍,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湿度与空气质量,将所有环境参数设定在生长最佳区间,为金针菇量身打造出一个洁净、稳定的“生长摇篮”。
从培养料装瓶到菌丝发育成熟,大约需要50多天时间。在这片模拟自然的环境中,一簇簇金针菇正静默生长,悄然完成它们的“工业革命”。
金针菇实现工业化生产后,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
面对这一问题,别宇航一语道破关键:“在传统栽培模式下,生产规模和品质容易波动,更重要的是‘靠天吃饭’,受气候影响非常大。”而如今,通过智能化、标准化的工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全天候稳定生产。如今,华绿生物年亩产值突破100万元,是传统农业的500多倍。
不仅如此,该企业通过生物技术与工业手段的有机结合,将农作物“变废为宝”,不仅拉动了上下游产业,也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华绿生物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玉米芯、米糠、麸皮等“边角料”,加工以后作为优质培养基,孕育出洁净安全、品质稳定的金针菇。
而金针菇采摘后的废弃菌渣,又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和饲料,重新返还农田,形成了“农业—菌业—农业”的绿色循环链条。
这一创新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华绿生物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包装、原料、电力、物流等上下游协同发展,衍生产值约3亿元,并成功拓宽了近20000户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丰收”。
目前,在华绿生物等龙头企业带动下,确山县形成露地、拱棚、日光温室等多种栽培模式并行的生产格局。2024年,该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3800万袋(棒),产量22.3万吨,产值高达18亿元,走出了一条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颗小小的金针菇,正悄然讲述着现代农业的变革故事。它以智慧“生产”取代了传统“种植”,用工业“链条”重构了农业“产销”。如今,一幅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确山县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