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兵潘廷运 一颗赤子心 满腔家乡情
摘要:彼时,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在台湾不断煽动呼应,使得土匪愈发猖獗,行径愈发残暴。在剿匪过程中,战士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地形复杂、土匪狡猾,但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战斗技能和无畏的勇气,一次次突破难关,最终圆满完成剿匪任务。潘廷运对集体、对村民关心爱护的点点滴滴,深深刻在大家的脑海里。
记者 高琳琳
在汝南县张楼镇庙东村,生活着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战老兵——潘廷运。1942年,20岁的潘廷运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103岁高龄的他,用漫长岁月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其人生经历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红色史诗,每一页都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信仰力量,让人由衷称奇与敬重。
老人(左二)向大家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近日,驻马店市红十字蛟龙水上义务搜救队的队员前往潘廷运老人家中看望,在和老人聊天中,众人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奔赴抗日战场 驱逐凶残倭寇
在那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打虎亲兄弟”这句俗语,在潘廷运和他的胞兄潘廷林身上,被赋予了别样而伟大的意义。彼时,他们面对的并非寻常之虎,而是在中华大地肆意横行、实施惨无人道“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恰似凶猛恶虎肆虐华夏。潘廷运家里有兄弟姊妹6人,在国民党连年征战、大肆抓壮丁的背景下,作为重点“壮丁户”被紧紧盯上。1941年,潘廷运和哥哥潘廷林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
老人回忆,他和兄长被抓后,在河北武安匆匆集训不到半个月,便被派往与八路军交战的前线。那时,日军已侵占我国东北、华北的大片区域,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潘廷运所在部队的多数士兵,内心抵触打内战,毕竟国难当头,枪口应一致对外。而八路军战士们面对日寇时,展现出的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勇壮举,深深震撼并感动了潘廷运和他的战友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选择——投奔八路军,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洪流之中。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哥哥潘廷林在另一支国民党部队里,也选择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共同抗击日军,兄弟二人在不同的战场,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目标而并肩战斗。
1942年的豫西灵宝阻击战,在潘廷运老人的记忆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初冬时节,寒风凛冽,数千名日军妄图乘着汽船南渡黄河,进而侵占中原地区。潘廷运所在部队提前获取情报,抢先一步,在黄河南岸的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当日军上岸时,双方瞬间交火,激烈的枪声打破了黄河岸边的宁静。随后赶来支援的部队壮大了我方力量,战斗全面升级,一时间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经过激烈拼杀,敌人最终丢下30多具尸体,狼狈地向北逃窜。在这场战斗中,潘廷运英勇无畏,凭借着出色的战斗表现,20岁的他在排长的介绍下,光荣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的人生与党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信念愈发坚定。
征战解放战争 解放广袤山河
解放战争时期,潘廷运跟随刘邓部队南征北战,隶属于87团三营四连,先后担任机枪排代理班长和班长。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在老人的脑海中依然清晰。他参与的解放泌阳之战,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斗。当时,部队驻扎在王店,距离县城十几公里,一场大规模战斗在此打响。此次战斗目标是消灭盘踞在此的国民党11师的3个团,战斗过程异常激烈,潘廷运所在的机枪班冲锋在前,他们无惧枪林弹雨,以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行动,为解放泌阳县城立下赫赫战功。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拉开“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大幕,向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地区发起战略性进攻。回忆起这段战事,潘廷运老人感慨万千:“当时,我们的部队在大别山区连续作战,战士们伤亡较大,大家都疲惫不堪,弹药消耗严重,冬衣也极度紧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咬牙坚持。后来,在当地老乡的无私支持下,部队建立了根据地,机枪班和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恶仗。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战斗一线,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深入瑶山剿匪 守护一方安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瑶山看似风景秀丽,实则暗藏危机,土匪横行、余孽遍地,是全国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些土匪成分复杂,既有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恶霸地主、特务,也有各股山头的顽匪。彼时,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在台湾不断煽动呼应,使得土匪愈发猖獗,行径愈发残暴。为了彻底清除匪患,守护百姓安宁,毛主席亲自点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对剿匪部队进行有效调整。同时,当地广泛发动群众,形成了全民剿匪的强大合力。
潘廷运老人参与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剿匪行动,回忆起当时的经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难忘与兴奋:“仅在瑶山,我们就消灭了4万多土匪!”那自豪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剿匪过程中,战士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地形复杂、土匪狡猾,但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战斗技能和无畏的勇气,一次次突破难关,最终圆满完成剿匪任务。截至1951年9月,广西共消灭土匪31万人,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退伍建设家乡 心系集体群众
1952年,潘廷运在广西圆满完成任务后,退伍回到了阔别11年的老家。由于在部队多年的历练,加之是党员,回乡不久,他便担任了队长,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在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本色和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将村集体这个“大家”当成自己的小家来精心呵护。“对待公家的事,像对待自己家的事一样上心”。同村的年长者对他给出了这样高度的评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劳动主要依靠队里的几头牛。生产队的牲口房十分简陋,泥巴垛的墙,麦秸秆封的顶。每逢大风大雨,潘廷运总是放心不下,他会第一时间赶到牲口房查看情况,确保没有危险。夏季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常常和饲养员一起守在牲口房,守护着这些集体的重要财产。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生活极度困难,潘廷运时刻惦记着每一户群众的生活。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几户人家,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接济,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绝不让他们断炊挨饿。
潘廷运对集体、对村民关心爱护的点点滴滴,深深刻在大家的脑海里。老人的女儿潘刘妮告诉记者,战争期间,由于老人多次在寒冷季节涉水过河,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但身体其他方面并无大碍。即便年事已高,老人依旧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关怀老兵的政策感到非常满意,还时常教导后代要永远听党的话、听政府的话,将对党忠诚、爱国爱党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